師曰:落何階級?曰:聖諦尚不為,何階級之有?
我們並非要空所有東西,而是要空其心。有的人是空所有東西,但是他心不空,這個「一念之間」也有問題。很多人勸別人不要執著,講的都是外面的東西。蘭花還是蘭花,桌子上放一盆蘭花,你不可以說沒有蘭花。如果沒有蘭花,那是什麼?如果有人說沒有牆,你就麻煩他撞過去。有時候講沒有,其實就是什麼都有;有時候講什麼都有,其實就是沒有。但是,玩這個文字遊戲,有時候變成戲論,有時候聽到最後,你沒辦法實踐,因為你沒抓到重點。重點在於你的心有沒有:你是有心還是無心。「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這樣,你才能實踐。透過實踐真理,你就印證了真理,你本身就是真理。
我們談佛法時會講佛學名相,但是你不要被這些名相所綁。和別人談論時,你要談一個中性的概念,比如真理。聽你講話,你講什麼,你的腦袋大概就是如此。你所講的,如果不局限於一個地方或一個概念,你講話是很活潑的,也就是,你很容易變通的。即:到任何場所,你講話都適合別人聽。
行思禪師說他連真理都不執著。以四聖諦來講,連四聖諦他都不執著。四聖諦的由來建立在一個「苦」字,既然行思禪師這樣講,就代表他的內在已經超越了苦。當然,他也超越了樂。假設苦是此岸,樂是彼岸,既沒有此岸,也沒有彼岸。
有時候你可以好好思維真理,有時候你不要一直想,而是應該以無心的狀態。你注意觀察,某些事情,有時候你是會很自然地去做的。你的情緒假設很不好,一個情緒不好的人不見得對什麼事都情緒不好。情緒不好的,對於一些敏感的問題不能碰觸,比如有些人沒辦法談到家人,而有些人跟最親近的人最難溝通,對朋友卻很慷慨、講義氣。他對於某個區塊,他的心包容性比較大;對於另外的區塊,包容性就很小。為什麼你對某個區塊特別的敏感呢?只要跟你牽涉到最大關係的,你的反應就越強烈。你思考了真理之後,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即:你要好好生活。並非悟後才能修,你不悟還是要活,所以不要把它拘泥得這麼狹隘。你生活的時候練習看看,是否能無心地生活。
六祖大「師」問行思禪師「曰:落何階級?」即:你現在是什麼層次?他們師徒是高手過招。每次你們跟我講話,講的都是很表面、膚淺的,你們對自己的體會還不敢有很深的把握和肯定。就像我那一天講《傳心法要》,有一個同學問我:「悟到無心的人跟釋迦牟尼佛一不一樣?」你說我要回答一樣還是不一樣?就像「見性成佛」所成的佛跟釋迦牟尼佛一不一樣?我跟所有的同學講一樣,私底下跟他講不一樣,因為禪要建立信心相當困難。我講一樣,是因為要讓所有的同學有信心。有錢的人跟沒有錢的人開悟一不一樣?有錢的人開悟依舊有錢,沒有錢的人開悟依舊沒有錢,只是他以後賺錢不難。所以,真正的課就是要一對一上的。有時候我的回答有我的苦衷,有時候越講越亂,乾脆先照顧大部分人。
行思禪師層次很高,他答「曰:聖諦尚不為,何階級之有?」即:我連佛法都不執著了,哪有什麼層次可言?高人講話,我們如同鴨子聽雷,無法領會。
聞後思惟:你的心還抓著什麼不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