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悟,而且時時刻刻都會領悟。不僅是佛法,也包括世間法。你要知道那個叫做領悟。問題在於,要看你悟到什麼。悟分兩種,一種是誤解,一種是真正的理解。比如,有一個人,當他還沒有出社會的時候,他覺得他是個模範生,他覺得自己道德情操很好,他覺得要對人坦白、誠懇。但是,出社會幾年之後,他被人傷害了,他開始有所領悟,他誤解了,他認為人是不可以信任的。這對於他而言,也是一種領悟,因為他以前認為人是這個樣子的,經過幾年後,他認為人原來跟他想像的是不一樣的。但是,這種領悟對他自己和對別人都不好,這是錯誤的誤解。
你認為自己好像不會如此,你雖然不會誤解這個觀念,但是你卻會誤解其它觀念。其實,對與錯是可以檢測的:你所悟到的,對自己、對別人、對一切萬物是有所利益的,你的悟就不會錯。如果你沒有把握,你當然可以就近問善知識,看你領悟的道理正確與否。學佛亦是如此,你之前認為成佛一定要三大阿僧劫,直到有一天,你讀到達磨祖師的開示,他說三大阿僧劫即貪嗔癡,只要熄滅貪嗔癡,就能夠成佛。你若能明白,也是一種領悟。
每個人對一些話的領悟是不太一樣的。譬如,有人講:「談頓教也好,談漸修也好,其實二者是一樣的。」若是一樣,又何必再談一個頓教法門?那麼,哪一個正確呢?你們要自己領悟。你不要一直停留在小悟,好像淺嘗,但是沒辦法深入,沒有辦法粉碎虛空,沒有辦法把自我摧毀掉。有時候你是有悟,但是你每次悟的都不深,你放棄了很多機會。
有一次,有一個新的同學來到我們講堂,他也是老修行,即他二十幾歲就出家,最後再還俗,所以也修行了三、四十年。他週一至週五都會來講堂和我泡茶。有同學跟他講:「你禮拜三可以來聽課啊!」他說:「我已經懂了,還去聽?」《何日君再來》這首歌,你都聽過了,你還再聽?如果我不這樣講,他不會改變他的觀念。
同理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幻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這句話我已經念過了,還要念嗎?」你不要被自己的概念騙得團團轉。那一天,臺北有三個法師同時去南投找我,跟我談法。我只講一句話:「佛法我不懂,佛法術語我都不懂,談心可以。」從頭到尾,我只講了這一句核心的話。等那個法師講了三個小時之後,我問他一句話:「你為人家講法講了三個小時,那個人聽不懂,對他有意義嗎?你為什麼不慈悲講我聽得懂的?」我又再問他:「法師,你相信你的想法嗎?」他說:「我當然相信,我才會這樣講。」我說:「我跟你不一樣,我就是從來不相信自己的想法。」他說:「達觀法師,你講話怎麼那麼好笑、好玩?怎麼有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呢?」汝意不可信,你還沒大徹大悟的時候,你不要相信你的想法。如果你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,你一定是大徹大悟。你不大徹大悟,你又相信不大徹大悟的想法,你在幹嗎?
聞後思惟:你願意把重點擺在領悟上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