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看到,只是看到,但是他不會把它放在心中;聽到,只是聽到,但是他不會把它埋藏在心中;有一天突然想到,他也不會把它輸入內在,變成根深蒂固的潛意識。這就是修行人。
你要知道你怎麼迷失的。即相,即見,著見,就是意識。即聞,著聞,就叫做意識。換個角度,即見,離見,就是智慧;即聞,離聞,就是般若。這就是轉識成智。
我的理論講完了,你們會用嗎?我聽到什麼聲音?我只聽到無常的聲音。「你好美,這是讚美我的聲音;你好醜,這是侮辱我的聲音。」當你這樣反應的時候,其實你已經被人家影響了,你已經用你的意識起分別了。你好帥,無常聲;你長得不好看,無常聲。你能夠直接聽到無常聲,你的內在是不會被它影響的。但是,我也沒有亂說,我只是清清楚楚聽到無常聲。你的內在如果先有美醜對待的概念,然後你再來釋懷,其實你已經被人家影響了。影響之後,你才經過第二個動作來轉念。這就是一般人。
你看到什麼?重點在於你不執著。問題是,你如何不執著?你如何離?名相是可以千變萬化的。不要我說我聽到的是無常聲,你就一天到晚用無常,其它的都不會。就好像你學了那麼多字,卻只會用一個字,其它都不會用。無常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?世間的人價值觀是什麼,我們就要跟著他們的價值觀:世間人說善,我就說善;世間人說惡,我就說惡;世間人說走路要靠右邊,我就靠右邊。但是,當我需要靠左邊的時候,我也會靠左邊,我不會對右邊執著。當我靠右邊的時候,我也不會被右邊擋住。這就是功夫。一個有智慧的人跟一般人看起來都差不多,只是他的內在不被影響。這就是如何在生活當中觀定慧、止觀。
我說無常的意思,是因為透過無常,讓你不執著。難道其它概念不行嗎?當然可以!這是什麼?這是幻化的。這是第一種回答方式。這是什麼?我什麼都沒看到。這是什麼?我不知道。這是用空的角度來回答。以大乘的角度,是心幻化出來的,所以叫做幻;以小乘的角度,是一種生滅法,所以《圓覺經》中有八個字: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」就是:看所有的東西,百分之百去體徹到幻(或空,或無常)。即:你看到了法,知道如何用這個法。你要善用,名相可以變來變去。你聽懂我講的話,但是你應該思考。如果你會了,你要去練習看看,你是否執著,你馬上就知道。聽懂的是智慧,會思考的是智慧,知道實踐的更是智慧,如此你就能夠證悟了。
禪宗的法門,一般都叫做心地法門,或叫做觀心法門。心上所講的,你覺得妙不妙?這些東西,你需要不斷地理解、練習,直到有一天,你自然是那樣的人:「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」道理一定要懂,接著不用刻意怎麼樣,日常生活去練習。但是,有的人連自己執著都不知道,即他不知道他是因為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而執著的。有時候要那個境界很強烈,比如你很生氣,你才知道你執著。你要等到血壓130,你才能察覺到。難道血壓120,你就察覺不到嗎?
聞後思惟:你能反復實踐一個法義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