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看維摩詰經發明心地。
你覺得你有沒有佛性?你有佛性,你不會用,有什麼用?我們一般人講話,講到最後,言行一定會產生變化:比如語氣變了;比如眼神飄了;比如下巴翹了;比如手開始叉了,抱在胸了……你注意觀察身邊的人,你不用找人家練習,演員一大堆。但是,我的意思不是叫你練習看別人,而是要練習察覺自己。
你的覺察能力一定要很強,一執著,馬上察覺到自己執著了。當你察覺到執著,你就應該離,就應該無住。所以,希望你在最短的時間當中,把這個執著放下。當你右邊一放下,左邊又馬上執著。眼執著,眼還沒有放下,耳朵又執著了。到最後,自己的想法也執著。你會察覺到:自己怎麼是這樣的人?所以,禪宗的講法,即: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遇到各種境界,只要我能不被影響,那就是一種定力;我知道這個事情如何處理、應對、解決,不是只有不被影響,這叫做智慧。此即定慧等持。
禪宗的方式,其實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也能聽懂。即:我們面對境界本來就應該如此。我強調「本來」二字,什麼東西都是本來,你只要恢復本來就好了,因為你常常都回不來。這就是總綱。細分,就是它沒有離開六根,沒有離開見聞覺知,沒有離開即和離,沒有離開無住生心。這是禪宗的核心。
永嘉禪師過去看了不少經論,也在觀止觀法門,在偶然的機會下「因」為「看」了「維摩詰經」某一句話而領悟了,即「發明心地。」「發」乃開發,「明」為明顯,即:他已經認識自己的本心了。從理論,一直到認識自己的心,譬如,我們說唯心造,這是一個觀念、理論,當你看到你的心卻是不太一樣的。你雖然有某些的理論,但是你並沒有看到,所以你不會感覺到震撼。
你要知道怎麼讀,不用快,不用急,不用多,而是你表面上懂得這一句話的文字,但是你根本不會,就等於不懂。你在看經就是聞,但是你如何能按照這句話受持,你要好好思考。就像《金剛經》講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你能按照這句話修行嗎?或是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或是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的。」或「離一切相,行一切善。」你會受持嗎?如果會,你讀起來會很有味道。不會,你要好好思維為什麼不會。如果你能這樣看經,你的領悟一定會越來越深。
透過玄覺禪師的自述,我們看到,讀經真的可以令人開悟。但是,他本身也有修行的功夫。你會說:「師父,我看經都沒有在修行。」我所謂的修行,就是你要用心來生活。你不要覺得你沒有在修行,你不會修。你只要用心實踐在生活,這就是禪門所講的修行。
很多人對禪的概念都會誤解,認為禪好像無拘無束,好像很消極。禪者的心態是積極的,有很多禪師可以證明。百丈禪師說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又如:「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。」這些話的內涵,就是他們每天都很認真的過生活。他們的生活,就是你們所講的修行。他們出坡、砍柴、挑水、待人接物,全然都是修行,因為全然都沒有離開見聞覺知,全然都沒有離開心,只是在此處用功夫,故曰心地法門。
聞後思惟:如何知幻即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