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3 六月 2022 19:05

暢談六祖壇經(1092)不執我見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 最近,臺灣跟國外都發生了射擊殺人的事件,有同學想要我談談,所以我才會談。人格教育對此雖然有用,但卻只能治標,而無法治本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沒辦法根本解決你的問題,即「我」的問題。只要有你的存在,你的痛苦就會存在。這個「我」,從你小時候有認知的時候,就漸漸地產生了。之後,你需要各種方面來滿足這個「我」。當各種方面沒辦法滿足「我」,「我」就會發作。這一次發生的事件,始作俑者都是大學生。他們談過一點概念,讓你覺得似乎很匪夷所思,就是:他們得不到愛情。即,他們長得不錯,也讀到大學,但始終都沒有人愛他們。他們所談的只是愛情的愛,還不是沒有親情的愛。難道一個人有愛情的愛,這個「我」就可以滿足嗎?愛情和麵包你都要,可是足夠嗎?還需要多少東西,它才會滿足呢?要獲得尊重,獲得肯定,要獲得很多種概念,它才能滿足。發生這個事情,它只是要證明它的存在。

  人與人的差別在於,有的人有道德的規範,會用自制的力量來約束自己,而有的人則沒有。但是,已經發生了問題的人,或還未發生問題的人,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點:他們的內在是被壓抑的。道德可以教一個人不要犯錯,當一個好人,但不能教他沒有被壓抑的感覺。我們這一輩子奮鬥、求學、打拼,都是為了這個「我」。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實現,將之當成最大的滿足。但是,只要有你的存在,你是永遠都不到滿足的。所以我們不是要談實事,而是要談學佛的宗要。你學佛,假如沒辦法從此處下手,你根本學不了佛;你要談修行,假設沒辦法從這裡下手,我不知道你要如何修行。

  「我」是需要滿足的。我曾講過:「人最大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。」沒有煩惱就不用談修行。但是,煩惱都從哪裡起呢?從「我」而起。很多人在修行,你問他:「你有沒有煩惱?」他會說沒有。坦白講,這樣的人是外行人。一般的修行之人一定有個能所,即他一定知道自己的煩惱,他的修行就是要解決他的煩惱。一般人都是用他的法門埋頭苦幹,卻不願意面對自己。這樣的人,修行修一輩子,還是不能解決他的煩惱。你們學這麼久了,我希望你們能夠提綱挈領。佛法的概念,你可以從最簡單的來建立。

  學佛不可以騙自己,不可以掉入口頭禪:勸人家放下,不要執著,想開一點,人生是一場夢,都是假的,一下子就過去了,明天會更好……你不覺得你講得心很虛嗎?對於一般人而言,放下就是放棄。有時候,他的放下不是放心,而是哀莫大於心死。學佛的人會掉入一個很嚴重的陷阱,尤其是很認真的人。你們來這裡學佛法,如果你再繼續學法,我就說你學錯了。你是來學法還是學佛?你學很多招,不知道到底該學哪一招。你拚命地學法,但你忘了其實你應該是來學佛的。

  你會問:「師父,學佛和學法,到底哪裡不一樣?」佛是誰?佛就是你的心,即心即佛。你學了老半天,還是不瞭解你自己。當我問你法時,你卻可以倒背如流。然而,你學了很多年,你放下了什麼?
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從最根本的問題下手嗎?

 

閱讀 36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