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一, 13 六月 2022 20:25

暢談六祖壇經(1115)體即無生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師曰: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? 曰: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。

  永嘉大師說「無常」,故六祖大「師」答「曰:何不體取無生,」即:你何不當下直接去明白那個真常的道理?你何不直接去體悟你那個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呢?這樣就沒有快慢的分別了。因為「無常」是假相,有生有死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假相,而真常就是「無生」。「了無速乎?」你明白了,不就解決了嗎?你也不用擔心快與慢的問題。比如你們,何不這一節課就提起無生呢?永嘉大師又答「曰:」當「體即無生,」當體即是緣起性空。當下就是,故「了本無速。」即:「我已經瞭解了,所以就沒有快跟慢。」他已經開悟了!

  你會不會死?受想行識會不會死?心會不會死?誰死了?你們不要回答:身體死了。你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。什麼東西不會死?你當想想看。你現在能否聽到我講話?你要產生作意,作意產生觸,所以你能聽到我講話是因緣合和。我現在沒有講話,你聽得到嗎?你為什麼聽得到?所以,這三個會產生到你的聞,這個聞不是本心,而是因緣合和。這是生滅法。我喝這一口茶:「哇!很香。」這也是因緣合和。我摸到這個椅子,覺得它觸感很好,也是因緣合和。所以我們自然會產生幾種狀態:見聞覺知。見聞覺知不是佛性,而是因緣合和而生起的,它屬於妄識,稱為妄心。

  你們要注意「性」字:見性,聞性,覺性,知性,明心見性就是要見這個字。「性」非自然,非因緣。簡而言之,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假設這三個條件合和才產生聞,若這三個條件消失,比如你這個人沒有耳朵,這個滅不滅?聞性在不在?在,因為聞性不是因緣合和。所以,「性」,在很多大藏經典稱之為真如,真即真實,如即不變。一般人沒辦法活在聞性,而是活在聞。這個性,即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佛性即覺性,即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」。聞會隨著因緣不斷生滅,而聞性不滅。

  何為不生不滅?有的人只會講:「佛性是不生不滅。」這樣的講法是死法,講了卻不會用。我告訴你一個活法:當一個人證悟到佛性時是什麼狀態?什麼不生?妄想不生;什麼不滅?覺性不滅。此即為中道。故一個開悟見性的人是清清楚楚的。何為覺性?《金剛經》曰: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」殺人是不是法?殺人是佛法嗎?如果這樣講佛法,危不危險?如何講比較不奇怪?殺人算不算精進?這樣出去教佛法怎麼教?我就是要故意問你。你的解釋不要讓人誤會。

  你在一切處、一切時,不論做什麼,統稱為一切法。只要跟覺性相應,一切都是佛法,你所做的皆是佛事。殺人跟覺性不相應。《金剛經》就是要教凡夫變覺者,所以你要這樣學。五蘊是生滅的,那性有沒有生死?學佛法的人,一定常聽一句話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所以你的關鍵要擺在心和識。

聞後思惟:你能時時體會且踐行「屏息諸緣」嗎?

 

閱讀 1364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