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,你可以稱之為阿賴耶識,或總稱八識。這個識是如何變的?剛開始時是心。我要把心和識作一個簡單的介紹:心,代表不污染;識,代表已經污染。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。」就像泉水,其源頭是清淨的,但一出水之後,就受污染了。源頭清淨的水,就是我所講的心。
《金剛經》曰:「若複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得生實相。」又曰:「是故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受想行識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此中所謂清凈心,即是從自性直接了當出來的不污染的心。心是清淨的,若被污染了,我們就當轉識成智,用清淨的心就是智慧。它被污染了,為什麼變成識呢?經典常講無始無明,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被污染。當然,這是一種解釋。
我有另外一種解釋:一無明之後,產生了妄動。不動則覺,動則不覺。這出自於《大乘起信論》。「是風動,還是心動,是仁者心動。」就不覺了。見相著相,心就動了。看到蘭花,心動,所以廣告在騙你,心動不如馬上造業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動則不覺,你動什麼?亂動。蘭花,欣賞,動不動?不動。若動,買它,我要花錢;不買它,我要偷它,我要被關;不買它,也不偷它,有花當折直須折,就折它,我一心動就有問題了。
你看到所有的現象,你的心都會動。但是,不動不是不知,而是如如不動。故覺性不動,但是清清楚楚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。故一念動了之後,糟糕了,就產生了分別,產生了一個見,即一個能見。我們常講:「我在講話。」你一直感覺到有一個「我」在講話。一動,就產生了「我好像能見」,這叫做能。既然有能見,必然就有所見,故稱為所。你搞不太清楚,你把這個能見變成你的心,把所見變成一個境或相。你常常產生錯覺,你就直接在那邊修。有個能修,有個所修,無論你再怎麼修,我執還是在。你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明白:這個不是真實的,那個也不是真實的,才叫做能所雙妄。知道是虛妄的,兩者才能夠突破。否則,它永遠存在,我看你如何修?
我們最喜歡以做夢的角度來譬喻:在夢中時,你可以看到有一個「我」的存在,你也認為夢境的那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。這兩個,你在夢中都覺得相當真實。我們現在就在夢中,但是你還沒醒過來,因為你認為是真實的。能見的心,就會產生你的作用。這個作用稱為見聞覺知,即你六根接觸六塵的反應。這些反應讓你認為:「一定有我的存在。」
見聞覺知並非真心,故莫將見聞覺知當成真心。但是,你要悟真心,也不可以離開見聞覺知,因為你要從它的作用回歸本來面目。這個相分就產生了四大:地水火風。接著,此四大又創造了你的身體跟這個世界,即正報與依報。這個身體亦不離開你的根:眼耳鼻舌身意,這個世界不離開河水土石草木等等。
談到這裡,眾生執著什麼?眾生執著自己的身體,執著自己所處的世界,常常活在自己的見聞覺知,也活在自己的感覺,甚至活在自己的記憶思考。從這個角度起觀,你就得到一個答案:「原來身心世界都是由心變現,不真實。」很多人學佛一直活在感覺,學佛就是要感覺好。有一個更糟糕的情況:自己的經驗、知識、見解抓著不放,這樣也不好,會產生知識障和煩惱障。
聞後思惟:遇境心動時,你能察覺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