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湛圓寂,
「妙湛圓寂,」此即自性。自性的狀態是很難形容的,它離開心意識,離開腦袋,離開一切語言文字及思想概念。而一般人就是活在意識形態之中,被這個概念綁住。就像今天早上,書局的主任帶他的孩子來聽課。這個孩子一歲之前,跟我和幾個同學很親近。我坐在那邊,他會坐學步車滑過來,拉一拉我的手,扯一扯我的衣服。孩子越長越大,只是幾個月不見而已,他就不太願意接近我們了。想起來會覺得很可怕:他的知識層面越有概念,就開始產生很多分別。這個孩子只是從一歲到一歲半的變化而已,而我們這些人,髮蒼蒼,齒易搖,思想概念就更複雜了。
佛性是不可以說的,此「妙」即不可思議,「湛」即清淨。「圓寂」,此處指圓滿的覺性。自性是圓滿的,故「寂」亦可稱為定。「妙」,乃《妙法蓮華經》的妙,「湛」為蓮華、蓮花,蓮花就是清淨,出淤泥而不染。《妙法蓮華經》講的是自性的問題。你不要用你的意識形態強加解釋自性的概念,這是沒有意義的,這是要自己證悟的。你證悟的,只有你知道,那個境界不可說,因為每個人習氣業力不一樣,證悟到的就不一定相同:有些人如在黑暗中看到一盞燈,有的人如看到螢火蟲,有的人如看到一道曙光。但他們所看到的不是圓滿的佛道,那叫見道,但非成道。你還沒有徹底圓滿地見到,就是你未達到「圓寂」。你別以為開悟就不用修了,開悟才是修行的開始。你看到一道曙光,但你並沒有看到太陽。你看到烏雲開了一條縫,陽光灑下,但是你並沒有看到太陽。
你回去好好觀照,你才會受用。妙湛圓寂,就是你的心。但你的心是這種狀態嗎?你的心離這四個字似乎很遠,既不妙,也不清凈,殘缺不全,動盪不安。你煩得要死,苦得要死,悶得要死,愛得要死。你當思考,你為什麼有這種種狀態,為什麼你的心沒有辦法圓寂。你知道自己迷,明白你為什麼迷,這樣也不簡單,這時你已開始不迷了,因為你看到問題了。
你的心時時刻刻就是迷的狀態。說到錢,你也有錢了;說到名,也有名了;說到愛情,也談了好幾段戀愛;說到結婚,已經是老夫老妻了;說到孩子,也三男三女了;說到社會地位,也蠻有社會地位的;說到智慧,學問也不錯。你在想什麼?當了皇帝,還想當神仙。我現在就把人的欲望講到最極致。人最高叫做皇帝,但當他有一天當上了皇帝,他覺得人還是比不上神仙。你們現在還不是這種狀態,因為你們沒有當過皇帝,你們是:乞丐想當貧民;小康想當中康;中康想當大康。那是什麼狀態?就是在胡思亂想。如果這是人生,你也不知道自己想擺在哪種定位,反正你就是慣性地追求。
你在想什麼?我告訴你標準答案:不知道。如果勉強講得出來的,只有一個答案:想滿足自己。問題就是,你想滿足自己的這個想法永遠不能實現,因為這個概念是陷阱,你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。只要有「我」的存在,你就得不到滿足。你為什麼要用這個概念來陷害自己呢?你為何挖這個坑讓自己跳?而且這個坑是天坑,爬下去,你要爬起來實在很困難,除非你知道:「啊!原來我剛才跌下去是一場夢,不是爬起來。」因為你爬不起來。你不是要轉念,你看清楚就行了。不用轉,左邊、右邊,兩邊都碰壁;好夢,惡夢,都是一場夢;順境,逆境,都是夢境。
聞後思惟:你到底在求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