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03 七月 2022 17:19

暢談六祖壇經(1150)離即是法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禪性無住,離住禪寂;禪性無生,離生禪想。

  「禪性無住,離住禪寂;」禪性就是你的本來面目,即你心本來的樣子,就是佛性;「禪寂」即寂靜的狀態。六祖講過:「無住為本」,佛性的狀態是無住,是不執著的。你無須問:「如何無住?」我若回答你,只是方便,而非究竟。你無須學習或修如何無住,而是你本來就無住。就像虛空不用學無住,虛空本來就是無住。所謂「離」,即:不要執著住禪寂,即你不要執著定,你不要執著清淨,你不要執著入定的狀態。入定是別人夢寐以求的。入定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,大家都要來膜拜。你只要不執著,心不就靜了嗎?這就是「禪寂」。重點就是在「離住」,就是離開執著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。

  「禪性無生,」此「生」非往生,那太粗糙了。一個念頭起來就叫生。生,哪裡生?因緣生。空本身沒有問題,對於空而言,確實是無生。你會問:「師父,何以證明?」在虛空中長一顆樹,虛空是否變大?這棵樹死了,虛空有否縮小?無生即不生不滅,故曰:「離生禪想。」即:你不要生起念頭,覺得你已經修到了什麼程度,不管是修到四禪八定,還是第九次第定。你本來就是這種狀態,無須你將它變成什麼樣子,你只要明白就好。關鍵在於,你可以肯定地承認它無住與無生嗎?

  「禪寂」即靜,「禪想」為動;「禪寂」乃體,「禪想」是用。這就是體跟用。「禪」翻譯成中文,即靜慮之意。靜是不想,慮就是想,此二者不二,不可以分開。靜即為寂靜,此是本體;慮為思慮,即是用。這是體與用,體用如如不二,彼此相連。

  「禪想」非不想。打坐,你若坐著不想不對;你坐著想,也是不對。你會問:「如何想跟不想不二?」你坐在那邊想想看吧!你想得到嗎?不想也不對,不想是木頭,「我亂想。」那是凡夫。你真的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。比如,你會問:「師父,念佛算不算執著?」那我問你:「不念佛算不算執著?」也算!你又問:「為什麼一定要拜佛?」我問你:「為什麼一定不拜佛?」到底要怎麼做?用你的腦袋,你怎麼樣也沒有辦法瞭解。「離生」就是離開生滅。離開生滅的心,你反而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,這叫「禪想」。

  「離」字很重要。我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。會看經典的人,他一看就知道這一本經典的核心在講什麼。六祖之前的禪法,是沒有方法的。六祖之後,祖師慈悲,開始施設方法。我講的禪,是菩提達磨祖師和六祖的禪,而非後代的。若硬要說方法,只能勉強說「離」這個字就是方法。禪門無門,你為什麼在求方法?不是禪師吝嗇,而是本無一切法,你叫他如何教?當他跟你說「本無一切法」,你卻不相應,那他就強說:離即是法。

  《金剛經》從頭到尾都在教你離相,《圓覺經》教你離幻,《心經》教你離妄:「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。」夢想即妄想。名詞不同,內涵都一樣,就是「離」字而已。離,並非離開,而是不執著。有人結婚之後再離婚,不是從此不執著婚姻,因為他不是不執著,他還是受傷。所以,修行不是離開現象,虛空你是沒辦法離開的。而是,你處在虛空當中,不被這些現象所影響,這就是離相。如果你要修行,你就要二十四小時離。否則,你就是外行人。我已經例舉三本經給你證明「離」字是關鍵。你看經要會看重點,一兩個字即是畫龍點睛,這個就是眼睛,你要懂得正法眼藏。

聞後思惟:你能時時見相離相嗎?

 

閱讀 788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