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修行的人,認為他一直被外境所困擾,他看到的是事。而你是有修行的人,一直被你的念頭困擾,能看到自己的心,但是你的心就是不清淨,就是起煩惱,就是有貪嗔癡的無明。這些概念是你生的,你生起這些概念來恐嚇自己,你為什麼不生起一些概念來成就自己呢?叫你生起概念來解脫自己,說起來其實很奇怪。
你生起概念來束縛自己,那是你自己生起的,你一定要這麼做嗎?假設你的名字叫做光宗,你的兄弟叫耀祖,從小你的家族就灌輸你這個概念,這個概念會造成你很大的困惑、煩惱,因為你一定要達成它。但是,當有一天你能夠達到它了,你也不一定會覺得解脫。你只是覺得:「我的任務終於完成了,我終於沒有辜負我的父母和祖先。」比如,我們的一個同學沒有辜負我們這一班的人,即,我們所有的開支都是他付出的。但是,如果他自己活得不快樂,他做這件事情,得到我們這一班白吃白喝的人的肯定,他為了這個虛名,也只能夠吞下去。他會安慰自己:「我以後必得善報。」我不管他腦袋在想什麼,但是他從頭到尾從來沒有快樂過。這樣有意義嗎?
修行就是: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但是,這並非忍氣吞聲。我不認為我付出,也不認為我委屈,更不認為你們要如何回饋我,或是希望你們至少能尊重我。你內在若有以上這些概念,你就放不下。你不要再去求什麼,去問什麼。增福報,是你的心在增福報;消業障,是你的心在消業障;娑婆,是你的心在娑婆;凈土,是你的心在淨土;迷悟凡聖都是你的心。你先確認這個概念,不要往心外求。接著,你再來談你什麼時候能做到。
妄想是一個與真如相對的概念。簡而言之,它既是無明,也是煩惱。真如是明,是菩提,是清淨。知道是妄想了就好,不需要後面的動作。若有後面,即:「趨向如來也是邪」。沒有一個實際的真如讓你去尋找,我套一句《金剛經》的話:實相,非實相。有,我有「有」的用法;沒有,我有「沒有」的用法。我只是要會用。
世尊苦口婆心,講的就是這樣的概念,因為每個人的執著都不一樣。為什麼講如來藏?因為有的人怕沒有一個歸宿。為什麼講真如也是邪?怕你依賴它,怕你抓著它不放。你口中說真如,你的概念是真如,你的表現卻是我執。
你不要談論這個名詞,而是別人看你,你是個什麼人。祖師慈悲,他看到你這個人,他知道你這個人。一般人看不懂,只是會跟著別人的話在轉。他會講話,你就把他當作會修行。這個人很會講,縱使你辯贏他,你也不見得能度化他。故禪宗有一個概念:你講有,我就說空;你講空,我就說有;你講中道,我就說兩邊,因為你不會用中道。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這些都放下就對了。到底是怎麼樣?你會用就好了。如此,你跟禪才能相應,你跟如來真實意才會漸漸契合,你念開經偈時,感受就不一樣了。
聞後思惟:你的妄想是真實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