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曰:汝師若為示眾?對曰:常指誨大眾,住心觀靜,長坐不臥。
六祖大「師」問志誠「曰:汝師若為示眾?」即:你的師父都是怎麼教你,怎麼開示大眾的?志誠「對曰:常指誨大眾,住心」,即止;「觀靜,」即觀。「長坐不臥。」每個寺院或師父都有自己的宗風和教法,這就是神秀的宗風。
我們的心常常都打妄想,其實就是我們的念頭飄浮不定,不停地生滅生滅。「住心」,就是希望心停止下來,希望心靜下來。「觀靜」就是觀,就是止觀。「住心觀靜」,就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。一般修行人期待這一顆像猴子、像野馬、像莽撞的水牛的心,能夠停止,能夠靜下來。但是,這顆心越飄,你越想把它拉住,它就產生一股相反的力量,你想要讓它靜,它反而更躁動不安。漸修是這樣修的,而以頓悟的方式,卻不這樣修,因為六祖大師是反對這樣修的。為什麼?因為六祖大師的宗風是:「然此坐禪法門,元不著心。」就是不住心,亦不著靜,他也不會坐著觀靜,亦不是身體坐著不動。
六祖大師的宗風跟神秀的宗風是完全不一樣的。為什麼六祖大師反對這種修法呢?六祖言:「若言著心,心原是妄。」你何必去執著這顆心,或看著這顆心不動呢?這顆心,指的是妄心、妄想、妄念。既然如此,「知心如妄,故無所著也。」這顆虛幻的心,你知道就好了,又何必去要它不動,或要它安靜,讓它不要跑,不要動,何必呢?六祖大師就是叫你看到真相,你知道真相就好。
六祖又言:「若言著淨,自性本淨。」自性本來清淨,你又何必要怎麼修才會清淨?「由妄念故,蓋覆真如。」就是因為這樣的理論,所以六祖大師反對這樣修。六祖是希望大家知道真相,知道真相就是悟。神秀則是從修入手,他不悟就是要透過修,希望修了才能悟。六祖的理論是:「你不用那麼修,你要先去悟。」知道真相之後,日常生活哪一件事不是修?
什麼叫修行?如果人家問你,你就反問他:「哪一件事情不是修行?」日常生活,難道走路、吃飯不是修行?難道呼吸不是修行嗎?這是格局的問題。但是,我們格局沒有那麼大。我們不要跟人家辯,也不要去破壞別人的修行方法,我們要問自己。別人領悟的法跟你不太一樣,因為他有師承。說到師承,這也是你們各人的因緣,你們跟到哪個教師,所學的法門也不太一樣。
六祖反對常坐不臥,就是不倒單,或是整天坐在蒲團上。然而,當今教六祖大師禪法的,已經寥寥無幾,後來都是改良的。為什麼?因為眾生根器不好,聽不懂。唐宋以後,就開始有參話頭,或參念佛是誰,到最後就數息,觀呼吸。這樣的禪風,跟六祖的禪法實在是不一樣。臺灣的道場,縱使號稱是禪宗的亦如此,也不一定是曹溪的禪法。為什麼現在沒有人教曹溪禪法?因為以前的人障礙很少,現在的人的心如銅牆鐵壁,障礙那麼多,所以為你教曹溪禪,你也沒有辦法承受。
聞後思惟:你是側重于修還是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