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誠再拜曰: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,不得契悟;今聞和尚一說,便契本心。弟子生死事大,和尚大慈,更為教示。師曰: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,未審汝師說戒定慧,行相如何?與吾說看。
「志誠再拜曰:弟子在」神「秀大師處學道九年,不得契悟;今聞和尚一說,便契本心。」神秀的教法就是從相上修,大家從這個角度下去用功,但是一直不能夠明白心的本質,也沒有辦法契入他本來心的狀態。「本心」就是生命,過去不懂生命,過去在身心、在現象、在事相上打轉,或是在所有佛教修行的儀式上打轉,所以不能夠「契本心」。
志誠聽到六祖的開示,便契本心,是有因緣的。他修行九年,這個問題沒辦法突破,聽六祖一講就突破了,這就是因緣。你也不可以講他在神秀那邊修九年沒有用,假設沒有前面九年的功夫,他也沒有辦法聽六祖一講就契入本心。有同學對我說:「師父,我早上聽你講課之後,我覺得人生白過了。」我說:「你沒有白過。假如沒有你認為白過的因緣,你今天開始也沒辦法好好地過。因為白過,才會使得你現在想要好好地過,這叫做緣起。」
志誠雖已經明白本心,但還沒有透澈。所以,他對六祖大師說:「弟子生死事大,和尚大慈,更為教示。」所謂明心見性,明心並非等於見性。即:志誠已經瞭解了這個心,但他未見心的本來面目。很多人在爭論,有的人認為明心就是見性,有的人認為明心不是見性。其實,明心是明心,還未見性。學佛一定要先明心。開示悟入,這是第一步。開示,還未悟入。我講這個理論,沒有幾個人願意接受它的。但是,你自己好好去體悟。因為我講這個理論,以前的人沒有這樣說過。從來沒有人說,六祖聽到《金剛經》的狀態叫做明心,聽到五祖開示,他才見性。我這樣講,一定有很多人覺得怪怪的。那是我的體悟,其實你再好好研讀下去,你就可以看到,真是如此。
開示悟入,入其實就是證悟。簡而言之,以四果的角度,初果就叫做開悟;以十地的角度,初地就叫做開悟,但是還未「入」。以四果的角度,初果叫做相阿羅漢,接著才是羅漢果。以大乘菩薩的角度,一定要成佛才是證悟。志誠雖然已經契本心,但他對於生死還未了,他還沒有辦法徹見本性。
六祖大「師曰: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,未審汝師說戒定慧,行相如何?與吾說看。」修行不離開戒定慧。有言道:「勤修戒定慧,熄滅貪嗔癡。」比如我們談八正道,濃縮就是戒定慧;我們談六波羅蜜,濃縮也是戒定慧。一切皆沒有離開戒定慧,這是修行的三個要素。故,六祖才會問志誠:「你師父是怎麼開示戒定慧法呢?他是如何教的?既然你來了,就跟我說說看。」
聞後思惟:你有朝著明心的方向修學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