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10 八月 2022 20:45

暢談六祖壇經(1199)止惡行善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誠曰:秀大師說:「諸惡莫作名為戒,諸善奉行名為慧,自淨其意名為定。」

  志「誠曰:」神「秀大師說:諸惡莫作名為戒,諸善奉行名為慧,自淨其意名為定。」神秀開示得很好,把戒定慧的定義簡單扼要地講出來。你的心起惡念時,你要察覺,要讓它不造作,讓它不產生身口意的行為,此即為戒;當你的內心起個善念,你當把握這個念頭,你應當去做。這樣的講法是從心上講的,而非從現象來講的。

  從現象而講,即:戒,你的身口意不要去傷害自己、別人;慧,你的身口意要善待自己、善待別人。「自淨其意名為定」:意,在唯識的角度叫做第七意識,即為潛意識的「我」。念佛七、打禪七,就是把這個「我」打掉,破掉這個我執。你要一直去淡薄「我」的概念、「我的存在」。我能、我所、我愛、我癡,你能漸漸淡化,你的心才能夠清淨。你這樣修,就了不起,你也可以開悟。

  我們身口意不斷地造業。有的人講:「修律宗真的能夠開悟嗎?」能。因為修律的人只要把握住,只要念念觀照,不犯錯,他的覺性會越來越強。他保護自己,就是愛護自己,也就是持戒清淨,這樣不是不會開悟。你不要小看律宗,叫你去做,你卻不會。你知道什麼叫善、什麼叫惡嗎?你有沒有觀察你的身口意?你能夠時時刻刻不造惡嗎?你當好好觀察自己。佛法並非很抽象,行善止惡就很具體。但問題在於,並不是你不懂它,而是你可以做得到嗎?「自淨其意」,你要做也做不來。但是,叫你不要做壞事,你是做得來的,其實只在於你願不願意去做。

  「諸善奉行」,真正知道什麼叫善,就是你所做的事情能夠利益別人嗎?不要短暫是善,長期看起來是惡。自古以來,有很多的君王,他們做一些很了不起的事情,表面上是惡,其實是善;或,表面上是善,後來卻遺害了很多人。真正能夠去行善,是一種智慧。智慧跟慈悲不能夠分開,沒有智慧的人不能夠叫慈悲,能符合慈悲的人才真正有智慧。所謂慈,是給眾生快樂;所謂悲,則是拔眾生的痛苦。所以,沒有智慧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慈悲,因為你要給別人快樂,你要拔除別人的痛苦,你都需要有智慧。比如,你去心理諮詢熱線接電話,如果你沒有受過訓練,你就根本沒辦法幫助到別人。或者,如果你想要到災區去做心靈重建,你如果沒有能力,人家也不會讓你去做,因為你做了不是心靈重建,而是心靈破壞。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此二句做到了,你自然就能夠「自淨其意」。所以,你無須講「自淨其意」,多講無益。

  志誠報告了自己師父的教法之後,又請教六祖如何教導:「彼說如此,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? 」你要懂得互動,問話要自然,而非很唐突。

聞後思惟:你的身口意有時時利益別人嗎?

閱讀 74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