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19 八月 2022 15:43

暢談六祖壇經(1208)知見不同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,實不可思議;吾所見戒定慧又別。師曰: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,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。志誠曰:戒定慧只合一種,如何更別?

  有一條河流,它永遠都在流。但是,河流的上游沒有過濾,沒有先把它阻擋,不能讓它沉澱,溪流的下游便是濁水溪。表面上,你前面一個混濁的念頭跟後面清淨的念頭不一樣,其實它都是自性的展現,即你心本來的展現。為什麼你的念頭會混濁呢?因為一念無明,你那個清淨的心就變成阿賴耶識,就變成識心。你以意識的心來看這個世界,常常有分別、計較,自己會受傷害,別人也會受傷害。

  如何去止息這樣的識心?透過任何一個法門,你先阻礙。阻礙,並非把水切掉,因為水根本切不掉,而是透過這個方式將混濁的水淨化。這就是清淨心的活動,它時時刻刻都在活動,從來都沒有斷滅過。它從頭至尾在用,迷時用,悟時亦用。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整天都能用他的智慧,他的念頭都是從清淨心而生起的,那一種狀態就叫做淨念,亦稱為無念、無心,亦稱為自性起用或全體大用。你悟的時候,你能夠達到這種狀態,當然最好。于一切法,一切時,不取不舍,一念無所住,當然就是這種狀態。否則,你要先明白這種概念,你要知道你是如何迷失的。

  三界唯心,因為一念無明,心產生了識。萬法唯識,這個識生萬法。從頭到尾,都沒有離開心。迷失的時候,這叫做全妄;開悟之後,叫做全真。我最喜歡讀的《金剛經》經文,就是第一段而已,第一段才是《金剛經》的精華。所以,說妄說真是方便說,是對迷的人說;悟的時候,妄跟真都是多此一舉。

  六祖告訴志誠:「如汝師所說戒定慧,實不可思議;」他先肯定讚歎神秀。「吾所見戒定慧又別。」我所認知的,跟你的師父的不一樣。

  「志誠」問「曰:戒定慧只合一種,如何更別?」念佛亦是一種,為什麼可以講那麼多?修行是講那一顆心,為什麼能講八萬四千法門呢?你用心下去,真的是不一樣。

  志誠代表的是一般人的概念,認為:「戒定慧」只有一種,還有不同的嗎?最大的關鍵在於知見。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,為什麼現在的人會講一句口號:「知識經濟」?知識經濟,講的就是一種思想觀念,勝負關鍵就在於你自己的理念、想法。

  我換個角度談佛法的問題:佛法不講知識,講的是知見。我們是看知見正確與否,看誰的知見悟得比較深,看誰的知見比較廣,誰的知見比較深遠。比如,有兩個人都在念阿彌陀佛,他們以後的成就就看他們的知見。假設他們兩個人都很認真修行,很認真念佛,知見越好、越深、越高、越開闊的人,成就則越高。六祖講的「戒定慧」的知見超越神秀所講的概念。

  六祖大「師曰: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,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。」一個開悟的人,講話不卑不亢,他敢講真話。簡而言之,大乘人是接引菩薩,最上乘人其實就是一佛乘,直截了當教你如何做佛。以《壇經》的角度,並不教你如何證初果、阿羅漢或菩薩道,而是直接教你作佛。這樣很爽快,但是你能咽得下嗎?如果你是最上乘人,其實我們以後的課就不用繼續講了。

聞後思惟:你是從知見上下手學習嗎?

 

閱讀 428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