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解不同,見有遲疾。汝聽吾說與彼同否?吾所說法,不離自性;
「悟解不同,見有遲疾。」比如,你們看一本經,或聽我上課,你們的體悟都不一樣。每個人見解不同,見性就產生快與慢。有的人繞來繞去,就是聽不下去。《金剛經》的前面一段即是重點,你卻一定要讀下去。少了前面的那一段,須菩提就是打妄語。就是有了那一段,須菩提才會大為讚歎:「稀有世尊!」世尊講法不稀有,他不講話太稀有了。
「汝聽吾說與彼同否?」你聽一聽,看我跟你的老師講的到底有沒有一樣?「吾所說法,不離自性;」比如,你聽我的課,無論我講一節還是一百節,無論是講一本經還是十本經,我所講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,就是不離開這個問題。你當掌握住這個原則,不要因為我講別的經典,或講別的法門,你就亂了。比如,我有時候跟你講:「好好生活就夠了。」有時候又跟你講:「好好念佛就好了。」聽完,你就亂了。好好生活、好好念佛都不離開「自性」,有什麼亂的呢?行住坐臥還不是你自己?怎麼變還不是一樣?怎麼變一下,你就亂了呢?我一會兒跟你講有;一會兒跟你講空;一會兒跟你講空、有不要執著,講的東西皆不離開自性。為什麼「不離自性」?因為一切萬法由自性而生,由心想生。
「自性」即心的本體。為人說法,不可以離開心。我講課,東講西講,從左邊講到右邊,從前年講到今年,皆沒有離開心,因為沒辦法離開心。你若識心,即能見性;離開心,沒有什麼可以講的。唯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盡虛空遍法界,盡在吾心。當六祖初至法性寺時,聽到兩位僧人談:「是風動還是幡動?」六祖回答曰:「是仁者心動。」一般人的回答是:「因為風與幡形成因緣,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。」此處的因緣,是業感緣起,還是唯識緣起,還是真如緣起,還是法界緣起?原則上就是心緣起,因為心生種種法生。故,一切都是從你的心緣起而展現的。
談任何事物,你都要談到心。比如,你教孩子好好讀書,你可以跟他講:「盡你的能力好好讀書,不要有跟人家比較的心。讀書最主要的目的,是在於明白道理,所以你時時刻刻要摸著自己的良心。讀書,做人,做事,一定要符合自己的道德情操。」我這麼講,並不是跟你開玩笑,你不要給他壓力。這就是人格教育。有時候,不是他不聰明,而是他不喜歡讀那樣的書,那是我個人的切膚之痛。以前,我的老師教物理、化學,我就讀我的國文。我的老師粉筆本來要丟過來,他走過來,見到我既沒打瞌睡,也沒有吃零食,又恭敬禮貌,他能拿我怎麼樣?
你要瞭解你的孩子。你生的,你都不瞭解他,你不覺得他很可憐嗎?又比如,你買股票,就當:手中有股票,心中無股價,漲跌隨因緣,一切皆自在。心中無股價並非斷滅,你不要誤會,那是無心的狀態,才能夠洞察仙機。你投資你的生命才是積優股,它一定不會虧待你,你也無須將之繼承給別人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從心下手去瞭解自己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