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體說法,名為相說,
「離體說法,名為相說,」「體」即是性,離開自性所說的法都是事「相」的、現象的,皆是心外求法,不能談到真正的核心。比如,你跟一個人說:「佛說佈施會得到福報,有空你就來佈施。常拜佛能消業障,反正你拜久了,筋骨也會比較好,你有空可以去買個莆團,沒事就打打坐,當成休息也好。你有空也可以抄寫《六祖壇經》和《金剛經》,因為經典說其福勝彼。」這就是相說,一直在談論現象。
跟信徒說法,一般都是從相上在說。如此,是度不了別人的。比如,世尊度周利盤特時,不是不直接講心,而是因為世尊跟周利盤特的講心,他聽不懂,所以才叫他去掃地,以此來引導他。等到有一天,周利盤特知道要掃除心垢,請世尊跟他印證,世尊就當下跟他印證:「如是,如是。」一句話就契入了。
何為相上說法呢?比如,有一個人失戀了,你跟他講:「下一個會更好。」或:「何必為了一根草,丟掉一片森林呢?何必為了一支花,遺失整片花園呢?」而心地說法則不同:「當別人已經不愛你了,你怎麼捨得不愛你自己?」因為關鍵在於我們的心。
你要注意觀察,並非只有修行才不離開心,原則上,你人生整個的過程都沒有離開心。如果你沒有講到心,你就遺失了根本,就抓不住重點了。當你抓住重點,有很多事情表面上很複雜,其實可以四兩拔千斤,一下子就開了。比如,有的人要自殺,你可以跟他說:「身體要死比較快,心是死不了。」他可能會因為這句話頭而愣住。
你若不會從心的角度來說,則「自性常迷。」不是你的心拋棄你,而是你遺忘了你的心。眾生是佛,只是眾生迷失了自己的佛性。佛性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你為什麼不知道呢?同理可證,一個人的關鍵不在成功失敗,而在於他如何善待自己、善待別人及善待這個世界。重點不在於成功失敗,因為成功、失敗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,但是有一個東西是可以強調的,即:你過得好不好,這其實就是心。
你不要只會勸別人,而不會勸自己。你自己要先領悟,領悟之後,你就海闊天空。你過去是什麼人不重要,你現在是什麼心,會決定你的未來。假如你過去迷失很久了,你如今要覺悟,亦是在於你的心。有覺心之前,要有決心。你有下定這樣的決心嗎?當你下定了,覺心就很容易出現,你會很容易醒過來。醒過來的心,就像我常勸各位,你要精讀一本書,你要熟讀一本經,而非停留於解釋。如果你要當老師,你要上臺演講,你好好研究就可以做到。然而,精讀則不同,那是:你讀了一本書,能讓自己一輩子都受用。並非你一定要讀哪一本,可以根據你個人。我常講:「你做生意,你也不讀《孫子兵法》;你當管理者,你也不讀《韓非子》;你想好好待人接物,你也不好好讀《論語》;你想修行開悟,也不好好讀一本佛經,這樣怎麼可以呢?」好好讀,你就能夠受益。
聞後思惟:在世間生活,你能否事事不離心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