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23 八月 2022 23:38

暢談六祖壇經(1211)自性起用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自性常迷。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,是真戒定慧法。

  聽人談法,當看他講得如不如法,或有否離開自性。若是離開自性而談,怎麼聽都是不了義,即是「自性常迷。」為什麼說世間法和佛法,以現象來講還是有差別的呢?因為它不能講得很透徹,不能根本解決問題。比如,以現象界來看,你要找到一個好人真的很難。你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拋棄妻兒,或說孔子休妻離婚。

  換個角度來講,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壞人。你可能不相信!我為什麼這樣講?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人,叫做病人,既非好人,亦非壞人。壞人天生就要做壞事嗎?不是!壞人曾經遇到過挫折,他生病了,所以他開始叛逆,開始自暴自棄,開始不相信別人,開始攻擊、陷害別人,因為他曾經受過傷。所以,你不要把壞人當壞人。你們在座的,哪一個不是病人?所以你要悲憫,要寬恕別人。但是,你不可以只寬恕別人。就像你到一個得了瘟疫的村莊,你不可以只悲憫他們,覺得他們很可憐,你應該想盡辦法去找解藥,幫助他們,這樣你才是好人。

  「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,是真戒定慧法。」萬法即色,自性即空,「皆從」為「即是」,「起用」為「即是色」。這段話其實就是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《壇經》中,六祖不按照佛學詞典來解釋,他都是從自性起用而講的。「一切萬法」即為相,「自性」即是體,「用」就是用,此即體相用。大乘佛法不離開體相用。比如,這是一個鏡子,它是體。有一個人有這樣的因緣,走到鏡子前面,鏡子中會出現一個人像,那是相。因為有照的功能,鏡子才會起作用,才會出現人像,這就是用。我們的迷失在於,我們把鏡子中的影像當成鏡子,我們迷失在於相,凡夫都是著相。這個相不是鏡子,但不可以離開鏡子。而且,這個相有照的功能。所以,鏡子本身的狀態是:一,長寂,從亙古以來皆如此,即是清淨;二,這個鏡子從古至今還是這樣的狀態:常照,不管你是誰,亦無須你修。
常寂、常照,就是一乘佛法。故,淨土宗常說:「有四種淨土,最高的淨土是常寂光土。」照即是光。最高的淨土,無須你往生,你當下就處於這種淨土,即當下彌陀,唯心淨土。這種狀態很簡單,證到的果位最高,常寂和常照的功能都不會失去,故稱之為無量壽佛,即阿彌陀佛。然而,現在的人,不知道自己常寂、常照,重點不擺在寂與照,而是擺在相。相,就是一句佛號。你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常照,你能看到嗎?

  六祖惠能教人家禪坐,曰:「禪性無亂。」禪性不是從亂修到定,而是本身就無亂。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。你沒有去察覺,沒有去留意,因為你把注意力都擺在相之上。你這一輩子盡心盡力,就是為身、心、世界打拼、生活。你就一直活在這種狀態,你的修行也是在此處修。以生滅心來修行,你如何能體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呢?

聞後思惟:如何離相去領悟你的心呢?

 

 

閱讀 986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