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吾偈曰:
身心世界都是你心中的影子。回歸那一句話:誰是我?我是誰?我既非身體,亦非精神,亦非世界,亦非虛空。你若是能把身心世界看成你心中的影子,你就能懂得《金剛經》後面那句話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
你就是覺得身、心是自己,這個世界就是環境,你緊緊地把這三個綁在一起,變成「我」,變成我所,即「我所擁有的一切」。但是,你沒有察覺到,它只是你自心的影子。你會問:「師父,我已經知道那是影子了,那這個是什麼?」這是沒辦法說的。你可以試著三年不講話,看看能否體會到。上課的時候,可以開口談理論,修行不可以,修行怎麼說都是相說,都是心中的影子。
月球表面怎麼樣?你要當太空人,就要自己上太空。你在講學理時可以講,但進入修行時,學理都不要談,因為學理不值錢。修行要開悟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:你可以死心了。心不死,你無法開悟,你會繼續輪迴。叫你死心,好像比登天還難。真正的老和尚,不會給你上課,而是一天到晚要你死心。你聽了,一定走掉:「誰要聽這種法,有夠乏味無聊。」你的心不死,真正新的生命不能展現。
你不要用你的想法看這個世間。你首先要承認,你看世間,不是用凹透鏡,就是用凸透鏡,都是失真的。有時候苦口婆心跟你講,或跟你商量,或慢慢引導你,所講的都是不究竟的,沒辦法告訴你:「就是這種狀態。」你什麼時候回歸這樣的狀態,看世間才會清楚。佛法有一個很好的名詞:正觀,你要正確觀察人生,所以要正確觀察:身、心、世界都是你心的影子。若不這樣正確觀察,修行就遙遙無期。
「聽吾偈曰:」我當初看到這首偈,我就感覺很寧靜,很輕鬆。為什麼?本來就是如此!你在讀這首偈,你會看到它同時出現心與性這兩個名相。心即是心念,自性即是本體,心是自性的起用。從現象界的角度來講,其實很容易講。不僅僅佛家,儒家也講這樣的概念。最究竟的法,你本來就具足,但問題在於,你如何最腳踏實地、最切實地去做。最怕的是,你的法講得很玄,你的行為卻讓人家覺得摸不著頭緒。
最究竟的道理是最平凡的事情,沒有比這更平凡的了。我常常跟很多人說:「你會修行,你不要一直騙你自己,因為你來聽課跟修行雖然有關係,但是以真功夫的角度,其實是兩碼事。」六祖惠能談一個關鍵:只要你的心念不起「灰」,即不起種種不善念,不就叫做自性戒嗎?你的內心只要不起愚癡,不就是自性慧了嗎?你的心只要不胡思亂想,不會掉舉不定,不就是自性定了嗎?你只要一念不生,就進入這種狀態了。
知心的第一步:縱使你無法瞭解這一顆心,你也要先肯定「一切不離開心」的理論。先把這個知見建立,再慢慢去認識你的心。你若是沒有能力,就一定要找個下手處,從那裡繞回來,最終弄明白。知見建立之後,眼睛只看自己,不看別人。你連一句報怨的話都沒有資格講,你講出來就跑出去了。你不要談任何人及任何事情,不是你清高,不是你有道德,而是你知道一切皆是你自己的心。承認這個概念之後,你便進入了最實際的修行。
聞後思惟:你看到一切都是你的心決定的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