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24 八月 2022 07:33

暢談六祖壇經(1215)本自具足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不要說真理,一般的觀念不正確的,在家、出家的都有一大堆人,而且自己還察覺不到。觀察錯誤的觀念,你要靠你自己,我愛莫能助。你只要願意這樣修,一直深入,你一定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錯誤的觀念,縱使是世間法也沒關係。如果看不到,後面的就不用說了,你就卡在這裡就好了。你下輩子再靜坐思已過,在哪裡坐,我就不知道了。你不見得坐在人間,你有可能坐在油鍋裡,屁股三把火。現在好坐,你都觀不出來,坐油鍋裡,我看你怎麼觀?進入狀態,其實就是一種觀心,就是觀識心,你要有能力觀察它的錯,知道它錯在哪裡。擒賊先擒王,你若找不出兇手,如果剷除兇手呢?

  這個部分叫做反省,亦可稱為觀察。你要觀察你自己的身口意,因為修行不離開身口意。但是,你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都觀出來。先觀察到的先改,簡單或困難,就在於你自己要不要改。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,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。把自尊心改掉,你們就覺得很困難,如何談得上「諸法無我」呢?跳高五十公尺,你都跳不過,你如何跳五百公尺呢?

  不是你改不了,而是你不想改。你不改,不會覺得很累嗎?全世界的人都沒在注意你,你為什麼要維護你的自尊心呢?你又不是總統,又不是大明星,你也不是檯面上的人物。沒有人注意你,你卻以為別人會注意你,一輩子走路都要注意。哪裡有人要理你?我向你保證,你去走夜市,沒有人看你,大家都在看臭豆腐。我都講那麼白了,你要維護自尊心,一點意義都沒有,你應該把那個迷失放下。先察覺的先改,這就是修行。所以,修行有兩種方式:第一種是悟後起修,但是那個悟是解悟;另一個方式是透過修行最後開悟,那個悟是證悟。兩者是不同的。

  你要慢慢淨化,慢慢從染變成淨,到達此處就不簡單了。最後,你當無過。連顏回都做不到無過,他做到的是不二過。但是,你不要給自己第二次機會,生命是無常的。當你已經達到無過,你的心就恢復清淨了,這就是本來的狀態。

  這樣的修行,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適用,任何人都適用。而且,這樣修一點也不危險,也不會偏差。但是,你跟修行修很久的人講,他覺得這樣的理論太淺了,他要聽得比較高深的。這樣的道理很容易懂,但是你做不到。

  另外從一個角度來講,「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癡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」講的就是法身。從法身的角度來講,自性不但沒有貪嗔癡,也沒有戒定慧。自性沒有這些事情,那都是你編造出來的。不增不減自金剛,這是報身;金剛指的是般若;不增不減就是常照;常寂是法身;身去身來本三昧,是化身,即你可以應用自如。所有的戒定慧,也在自性全部具足。法身、化身、報身也同時在自性具足,故曰「何其自性本自具足」。

聞後思惟:你能察覺到自己哪些錯誤的想法呢

 

 

  

閱讀 472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