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聞偈,悔謝。乃呈一偈:
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
回趣真如 法還不淨
師然之。複語誠曰:汝師戒定慧,勸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勸大根智人。
聽了六祖的開示,志「誠」聽「聞」了六祖開示的「偈」頌後「,」知道他之前所講的話是錯誤的,便生起了「悔謝」之心、感恩之心。他領悟了,「乃呈一偈: 」
「五蘊幻身」:假,不用捨,這就是身心。他之前講住心觀靜,如今卻很感慨地講出這句話。五蘊的身心都是虛幻的,既然如此,以虛幻的生滅心來修,如何能夠修到不生不滅的果呢?這是《楞嚴經》剛開始講的話,因為這樣不符合因果。一開始,就要明白不生不滅的因,才能夠證到不生不滅的果,這就是感慨過去這樣修是不對的。五蘊雖然是幻身,但是身心也有作用。它雖然不是真實的,卻不用捨棄。
如果你的重點一直在於以生滅心來修行,「幻何究竟。」你如何能究竟呢?身是幻,心是幻,一切的現象都是幻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。二乘人就是以生滅心來修行,故無法契入生命真正的本質,但他能不執著五蘊。
「回趣真如,法還不淨。」真不用求。你想用這樣的心繞回來追求真理,那反而是陷阱,你的心反而更不清淨。如果你認為五蘊是虛妄的,你想要去找一個真,那也是陷阱。離開五蘊,並沒有真如可以說。五蘊是影子,真如是鏡子,故不可以離開。你不可以執著真如,否則你反而失去了清淨。
我用兩句話關鍵來形容:「五蘊幻身,幻何究竟」即假不必舍;「回趣真如,法還不淨」即真不用求。接下來我用「離」這個字。「離」字很重要,尤其是在《金剛經》和《圓覺經》之中。「五蘊幻身,幻何究竟」即離一切幻;「回趣真如,法還不淨」即是離真。真、妄皆離,才能夠徹底清淨。
六祖大「師然之。」即是印可他,因為至誠已經開悟了。六祖「複語」志「誠曰:汝師戒定慧,勸小根智人;」即:你的老師和我接引的對象不一樣。神秀接引的方式都是從現象上而說,故是漸修。小根器的人,你要從現象來講,他才聽得懂,你要跟他說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怎麼樣,他才聽得懂。
「吾戒定慧,勸大根智人。」六祖接引的方式都是從自性而起的,講經說法不離開心性,故是頓悟。大根器的人,你跟他說關鍵在何處,聽懂就聽懂,聽不懂就聽不懂。心法最難懂,也最好懂,大根器的人一聽就懂。各行各業都有心法,無論是插花還是煮菜。比如,你教一個人打太極拳,根器好的,你點一下,他就會了。有的人沒有做過生意,結果他跟業務高手談一席話,他就抓到關鍵了。有的人學一輩子都不懂心法。就像我以前做業務,遇到一個人,看起來好像業務都不會做。我問他做多久了,他說做十五年了,所以有的東西強求不得。大根器也好,小根器也好,主要在於你要去瞭解自己是什麼根器,接著你願意如實修行,這樣就好,不要和他人比大比小。
聞後思惟: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根器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