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磨祖師來中國,傳一部《楞伽經》,經中有一個名相,叫做正智,即是正確的智慧。你若有正確的智慧而證到那個境界,那叫做如如。所以,不是修,而是要時時刻刻保持正見。但是,正見不是看書來的,而是你徹底領悟了,具足了:「我現在已經知道,世間沒有一個東西叫做真的。」你的正見要一步一步建立。遇到任何事情,你都不要懷疑,就是如此。你要學默照禪或話頭,我也不反對。反正你就是無敵鐵金剛,經得起考驗。
有的孩子,沒有人教他,他就很善解人意。你講一句,他就懂,這叫做頓悟。有的孩子,你一輩子都在陪他讀書,在教他,他卻整天折磨你。只能夠講,母愛真偉大。就好像我一直在勸你,就是這樣子而已,沒有那麼囉嗦。我叫你不要煩惱就好,你卻說:「師父,我有煩惱。」所以你就一定要修。
我們不談元朝,因為元朝沒有什麼大禪師。到了明、清兩個朝代,談的是禪淨雙修。禪之外還談到淨,因為淨就是投保,萬一不能開悟,還有一張保單,保你不會下地獄。要投這張保單,要具備哪幾個因素,都會告訴你。你修禪可能不會開悟,不過你會死,所以你最好往生淨土。明朝有四大師,蓮池大師,紫柏大師,憨山大師,藕益大師。
隨著歷史演變,人越來越沒有志氣,越來越沒有用。有人說:「現在的人,根器越來越差,唐朝的人根器比較好。」假設你多生累劫都在修,為什麼你越修,根器會越差呢?現在,所有的道場一天到晚在共修。六祖的時代,有人練習不倒單,被六祖罵得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那一天有個同學建議我:「師父,你過去上課曾經講過,你有時候故意問同學,問完之後特地停一下,你停一下的目的就是要讓同學思考對不對?但是師父,你留給我們思考時間是不是太短了?」其實,我也一直想要讓你們思考,但是我怕很多同學覺得很無聊。如果師父講話斷斷續續,你們就會東看西看。其實,那個同學講得很好,我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此,這個效果比課講一節、靜坐一節還好。我講一節,你當下就要去思維懂或不懂。那位同學又說:「師父,你常常勸我們回去之後好好體悟,回去就不體悟的了,所以何不現在就叫我們體悟呢?」
假設這一條路你走過來,你以前有去上班、創業,當你的孩子有一天畢業了,也去上班、創業,你會不會勸他?他會不會聽?他不聽,所以還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如果我叫你把大藏經每一本看完,其實這很困難。我叫你去坐禪,從初果開始證,證到有一天成佛,從五十二位階去證,你這一輩子應該也沒有機會。你卻一直想挑戰那個高難度的。
我跟你講一個最低難度的,即:你是一個正常的人,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都是正常,沒有意外,也沒有意內,沒有想像不到的,也沒有突然。請你以正常人,過正常生活,看待正常的事。既然都是正常的,你的心就是平常心。平常心不是修來的,當我看到是正常的,我的心就會很平常。所以,你們這節課聽不懂,我不急。但是,你們是假裝聽不懂。
聞後思惟:你願意平靜地接受任何事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