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04 九月 2022 15:20

暢談六祖壇經(1229)見有見空

作者  禪儒達觀 整理者: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 

  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,

  我讀經典總是有一個感慨:假設我這一輩子只有這一本書可以看,我一定會好好看這一本書;假設我這一輩子只能和這個人講話,我一定會好好講。其實你的生命亦是如此,雖然是不生不滅,但是每一生、每一世還是不一樣,還是有差別的現象。所以,你不要以為那個人是永遠,也沒有一個永遠的你。過去那個男人去哪裡了?現在變成了一個女人;過去那個人去哪裡了?現在變成了一隻老虎。你也不要用永恆的概念來看你。有人講,他這一期的生命能夠好好學佛。我說:「這樣你都不會開悟,那你還期待有哪一生會開悟?」你們來聽《壇經》,你的頭腦比以前更清楚,你都沒有信心開悟。你要把它壓住在哪一輩子,那不是太危險了?你不要這樣押,不要玩這種輪盤遊戲。

  你只要去除你的障礙就好,什麼都不要增加。去除比增加簡單。和賺十億相比,還是開悟比較簡單。比如,破壞比建設更簡單,你什麼都不要建設,你什麼都不要安立,你只要損之又損。你有什麼障礙,你就破壞它。比如,你種菜只是興趣,不靠它賺錢,你只要保持你的興趣,你怎麼種都行,縱使被家人罵也沒有關係。因為你已經充分地享受核心:你活著就是要快樂,而不是要種菜給家人吃。我活著,我要快樂,我也希望大家一起快樂。至於,如果你罵我會快樂,我甘願讓你罵。這樣的修行並不超越,其實是很簡單的概念,是一件平凡的事。你不要把修行當成會飛天震地,會跳101,沒有煩惱就可以了。

  「見性之人,」有一天你開悟了,你不用問別人:「我是不是開悟?」你和這一句話對照一下即可:「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」前面不立,後面又建立,表面上有衝突,其實沒有衝突,不二。開悟的人顛倒說也對,可以說有佛性,亦可以說沒有佛性。但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每個人,就像藥,老爸生病抓回來的藥,不可以給兒子吃。他執著什麼,就破他什麼。有的人執著佛性,就好像一個人執著靈魂一樣,只是一個叫佛性,一個叫靈魂。其實,他的潛意識是常見,但他分不清楚,所以禪師不得不破他,連他的根本也破掉,但破掉還要再拉回來,否則會產生斷見。常見和斷見是兩邊,是陷阱。六祖大師講的境界很高,「立亦得,不立亦得,」二者都對。為什麼?「立亦得」叫見有,「不立亦得」叫見空,空有都見。

  「立」即是安立。達磨祖師傳四卷的《楞伽經》,一開始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即是五法。五法前三個皆是凡夫,後面才是智者。凡夫是怎麼來的?相!你所聽到、看到、感覺到的,都是相。一切都是現象,現象都沒有事。地震比較好還是海嘯?說好或說不好,這樣對嗎?是出生比較好還是死亡?同理可證,好壞怎麼說?有好有壞是誰發明的?你說好,是騙你自己;你是不好,是讓你自己難過。沒有好壞,連這個名詞也不需要說。

  相的概念沒有打破,你的煩惱永遠存在。相的概念完全沒有好壞,相就是現象,就是時間到了產生的現象。比如,時間到了產生了地震;時間到了產生了海嘯;時間到了產生了颱風;時間到了你出生;時間到了你死了……你可以接受,世間就沒有什麼事情了,就可以下課,都不用談了。

聞後思惟:為什麼一見相,你就生煩惱呢?

 

閱讀 369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