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04 十一月 2022 10:17

暢談六祖壇經(1257)日就月將

作者  作者:禪儒達觀 整理者;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 師曰:吾傳佛心印,安敢違於佛經?曰:經說佛性是常,和尚卻言無常;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卻言是常。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師曰:《涅盤經》,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便為講說,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,乃至為汝,終無二說。曰:學人識量淺昧,願和尚委曲開示。

六祖大「師曰:吾傳佛心印,」世尊傳給大迦葉,一直傳到菩提達摩,傳到六祖,皆是以心印心。道理是一貫的,六祖「安敢違於佛經?」
行昌「曰:經說佛性是常,和尚卻言無常;」行昌很用功《涅盤經》,故引經據典來質疑六祖。他認為《涅盤經》中談到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常樂我淨,而六祖卻說它是無常。「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,和尚卻言是常。」不管你是善念、惡念,縱使你發的是菩提心,心的概念即是生滅變化的,按照講是無常的,但六祖卻說這樣的心是常。「此即相違,令學人轉加疑惑。」

六祖大「師曰:《涅盤經》,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,便為講說,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,乃至為汝,終無二說。」行昌舉經中的例子,六祖也是有憑有據,因為他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過,也曾為之開示。若六祖不懂《涅盤經》,無盡藏比丘尼聽後何能開悟呢?這是讓行昌安心。

實相是常還是無常?何為實相?實相無相無不相。無相就是空,無不相就是有;無相就是性空,無不相就是緣起;空即常,無不相即無常。故六祖曰:「佛性非常非無常。」我以很簡單的概念來解釋:非,即不執著。合起來,佛性是中道,故實相是中道。六祖的回答不離開此範疇。行昌「曰:學人識量淺昧,願和尚委曲開示。」六祖能成為一代祖師,必有其來歷。

我問一位同學:「你學這麼久,你到底哪一點進步呢?」他也很誠懇地跟我講,其實他一點進步也沒有,這並非他謙虛。你們跟他接觸,會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人。但是,他並非學佛之後才很好,他未學佛時就是這樣的人,跟我學了近二十年佛,還是這樣的人。我也不忍心怪他,因為是我教的。問題在於,並非只有在家眾如此,很多出家眾亦如此。同學才跟我學不到二十年,我認識的兩位出家眾,出家三十年,程度比我們同學還差,即她們待人不平和近人。那一天,她們倆又吵架,又找我去當和事佬,意思是,我沒有去,她們活不了。我很明確地講:「如果你們兩位老前輩還繼續吵架,我以後就不來了。我來這裡,不是要聽誰對誰錯。」其中一位說:「好,不講是非了,達觀法師,我請教你,什麼是真如,什麼是如來藏?」我跟她講:「不要講那麼深,只談身邊的問題就好了。」她說:「要不,你跟我講怎麼修。」我說:「從此,你們從此不要指責對方,這樣修就好了。」這樣的話,他們卻聽不下去。所以,我只能低著頭趕快逃走。

學佛,假設你沒辦法悟道,不能大徹大悟,你至少要有一點點進步,也當知道你何處進步了。那兩位和尚尼很喜歡種植,我說:「盆栽,你每天都看得到它冒芽,長出嫩葉。」她說:「是的。」我說:「你只要願意灌溉、施肥、除草,它就會長給你看,而且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們修行這麼久,你們有看到你們善的樹葉長出來嗎?」同理,我們學這麼久,還未開悟,至少小小的基本功你也要看到,比如有口德,或不容易指責別人。

你認為修行很難,那你可以不用念佛、誦經、打坐或做早晚課,你從今以後有口德,我也說你是修行人。你至少要挑一個好好做,不管是哪一個,你清清楚楚看到它在成長,這樣學,你心中才有譜。否則,你會越學越虛,學到最後沒看到自己,只看到別人。我作一個比較荒謬的譬喻:有一個人彈鋼琴彈了三十年。有一天,有人問他:「你會彈《兩隻老虎》嗎?」他說:「不會。」「那《小蜜蜂》你會彈嗎?」「不會。」「那你彈鋼琴彈多久了?」「我彈三十年了。」那不是被人家笑嗎?修行亦如此,你雖未大徹大悟,你至少要惡有減、善有增。

聞後思惟:學佛至今,你改變了多少呢?

 

閱讀 336 次數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