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禪林寶訓》選段:文准和尚,初參真淨禪師。常炙燈帳中看讀。真淨呵曰。所謂學者求治心也。學雖多而心不治。縱學而奚益。
六祖之後,尤其是唐末,禪開始變質。一般人學禪,不是口頭禪,就是文字禪,或是亂禪。還有人把禪當成文學作品,很多人喜歡看禪詩,後代的文人雅士也開始寫禪詩。還有一種狂禪,看起來瘋瘋顛顛,或不修篇幅。亦有枯木禪,如一灘死水。宋朝的禪師看到這些弊病,便撰寫了《禪林寶訓》。此書,如同儒家之四書。
《禪林寶訓》中有一個公案:「文准和尚,初參真淨禪師。」文准和尚是一個很認真、用功、精進的人,卻被禪師罵。他「常炙燈帳中看讀。」晚上打板,大家都去睡覺了,文准和尚還不睡,就在蚊帳中點油燈看書,生怕《大藏經》不能看完。真淨禪師從文准和尚的寮房走過去,看到裡面還有燈火,文准和尚還在看書。「真淨」便喝「呵」他「曰。所謂學者求治心也。」
治學、治人和治心三者,治學最簡單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談,所謂治學,即研究佛學;所謂治人,即將佛法告訴別人;所謂治心,即調整、降伏自己的心。經典不懂,你可以多學習、多請教別人,尚不懂也沒有關係,可以放在旁邊。但是,你不懂自己,你放任自己一輩子,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你應該很緊張,因為你馬上就會出問題、出狀況,有可能不知不覺得罪很多人卻全然不知。比如,有一個人喜歡你,你卻不知道。有一天,他跟朋友講:「這一輩子最傷害我的,就是我喜歡的那一個人。」如果你被他這麼說,你都不知道,就代表你的察覺能力很差。當然,他自己傻,你覺性也不夠。你為什麼要讓人家產生這樣的錯覺呢?當別人對你產生錯覺時,你不用逃開,你應該勇敢地跟他談。
治學、治人和治心皆沒有錯。但是,學佛的重點要擺在治心。你沒有降伏你的心,而想治學或治人,這沒有問題。最怕的是,你沒有降伏你的心,你治學、治人都會出問題。就像一個人的心態不正確,不管他學什麼技術,都有可能會用錯地方。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家,你可以毀滅地球,可以製造核彈,可以製造病毒來毀害很多人。關鍵不是你所學的有問題,也並非教別人有問題,而是你的心有沒有降服。你的心若未降服,你學的就用不出來。再來,你教別人,不僅不能幫他,反而會不知不覺傷害他。
「學雖多而心不治。縱學而奚益。」你學這麼多,你的心都沒有辦法平靜,都沒有辦法降伏,都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善良。我過去開過一個玩笑,我說:「我國中就很想娶太太。」很多人不瞭解我講這句話真正的意思。即,我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有那麼善良、那麼好的人,如果跟這樣的人在一起,那有多麼好。但是我們都被連續劇騙,因為出社會卻找不到這樣的人。大家都不能將心比心,不能善解人意,不能替別人著想,也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,說話口氣不好,動不動就生氣。我們一起在找尋善良的人。如果有人問你:「你是不是一個學佛的人。」如果你說是,那代表什麼涵義呢?我們都在學佛,我們善良嗎?你不要問學什麼法門,師從哪個師父,如果你不善良,講這些根本沒有用。
聞後思惟:你有把重點擺在降伏自己的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