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禪林寶訓》選段:而況百家異學。如山之高海之深。子若為盡之。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。恐妨道業。
你學佛法,經教不會,我不怪你。你說你不會善良,這麼講就很奇怪。不是你不會善良,而是你不願意變善良。後果會怎麼樣,你不需要去算命。你什麼時候才會變好?就看你什麼時候善良。所以,天下的事,並非那麼複雜,尤其是學佛之人,你當知道「如是因、如是果」,這個法則不會變。你根本不用問未來,你只要看你現在的狀況。現在如何,未來就會怎麼樣。你希望未來是美好的,你現在就要改變你自己,否則就是空思妄想。
如果你往治人、治學成長,而沒有治心,你有時候會傷害到三寶,因為你已經不在護持三寶了。你是個學佛之人,但是你既不善良,也不善解人意,也不體諒別人。你當從這個角度開始降伏才不會錯。
真淨禪師曰:「學雖多而心不治。」所謂「學雖多」,有以下兩個意思:一,你雖然讀了很多佛經;二,你讀的不僅僅是佛經,還有諸子百家的書。你要治你的心,當好好用功。你不調整你的心,你學這麼多有什麼意義呢?你既不能利益自己,也不能利益別人。
「而況百家異學。如山之高海之深。子若為盡之。」百家即諸子百家的學說。世間的學問,哪怕窮極你這一輩子,你也學不完。我常常建議各位:這一輩子的重點應該是見性。你說:「師父,我不見性怎麼辦?」那你一定要符合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時機到了,你必然就「自淨其意」。真正善良的人來學佛,他悟道很快。
「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。恐妨道業。」你來學佛,重點要找對。比如,有人來學佛,重點擺在消業障,有的擺在增福報,有的擺在求來生,有的人擺在上天堂,有的擺在求生西方,有的擺在阿羅漢,有的重點擺在菩薩。有人說阿羅漢是獨善其身,菩薩是兼善天下。這兩個名詞可以分開嗎?諸葛亮是兼善天下還是獨善其身?他也是要救天下的百姓。當諸葛亮還未出世之時,在隆中勤耕雨讀,那個狀態我們取個名相,叫做獨善其身。等到劉備三請之後,那個時候的狀態,我們稱之為兼善天下。窮者獨善其身,達者兼善天下,這要講究因緣、時機。當時機未成熟時,他當然是自己進修,即為獨善其身,即《易經》所言之潛龍勿用。等到劉備發現他時,他即是現龍在田。而當他有一天產生很大的作用,才叫做飛龍在天。
等待事物,你不要用二分法。比如,我一個人在講堂,沒有人來找我,你可以說我在那邊獨善其身。當端午節,你們都來給我送粽子的時候,我當然就要兼善天下。只要有一個人是故意而為之的,就一定有問題。佛法的隨緣很深,這就是符合隨緣的意思。孔子與孟子皆是如此:能做官,當然服務黎民百姓;不能做官,就好好教書。你用二分法的概念,其實你是契入不了真理的。
聞後思惟:你的心是否貪圖知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