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8 十一月 2022 18:54

暢談六祖壇經(1263)仁者無憂

作者  作者:禪儒達觀 整理者;心燈 讀誦者:心音

  那天我上課,我談的是善良。有一個同學看起來是最善良的,她是個很單純的人。比如,她送報紙送到山上去,不小心拐個彎掉下山去,她又爬起來繼續送。她問我:「師父,我就是因為太善良,所以我常常被人家欺負。」我說:「你就是因為不夠善良,所以你才感覺到有人在欺負你。」她這麼講就是抱怨。善良的人不抱怨,善良的人沒有煩惱,所謂「仁者無憂」。何為仁,愛人就叫做仁。

  一般人都不願意百分之百看到自己。連自己的過失都看不到,其餘的就不必再談了。你們會犯一個錯誤:當別人指責你的過失時,你會生氣,那你不是跟沒有學的人一樣嗎?你若是無慚無愧,就沒有救了。我講過很多方法,你應該找一個適合你的試用,半年之後若是無效,可全部退還。你不試用,卻一天到晚逛大賣場。

  孟子講性善,並沒有講性本善。百家爭鳴之時,大家要互相駁倒對方,告之便提出性本善來駁斥孟子,但是孟子的意思並非如此。性如果本來是善良的,人為什麼會造惡?孟子講的是性善,即:性是向善的。人為什麼會造惡?因為他沒有向善。如果他向善了,他當然會歸於純真,他就如同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,他就能回歸于這種清淨的狀態。佛法也有一派是這樣解釋:「眾生皆有佛性。」那麼,眾生為什麼會迷失呢?眾生皆有佛性,即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。這種說法,即是要透過你自己努力,你要朝向這個角度。就像植物有向光性,人有向善性,所以孟子作一個譬喻,他說水共同的特性是向下,這是沒辦法改變的。孟子並沒有回答性是什麼,包括孔子也沒有回答,只有《中庸》中談到「天命之謂性」。孟子曾解釋過性這個字,他用一個「生」字。這個字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?中國哲學有個概念,即生生不息,故君子自強不息。佛法談這方面,是談得最清楚的。我用一個比喻來描述自性:生命就像一股清澈的湧泉。其實這樣的比喻與「生」字也是很類似的,只是措詞不太一樣而已。

  你的想法,你自己還不太確定,你可以先擺一邊。但是,你要知道你不太確定。比如,你的心還很執著,你要看到。你的執著可能沒辦法一下子改過來,但是你心中有抱怨、不滿或不舒服的層面,你應該先去除,而不需要等到你開悟後才做到。去除的方式:一,就是把道理講通;二,就是你願意去寬恕;三,此有故彼有,人家也不是莫名其妙對你如此,你要看到因緣。這個區塊,如果你能夠釋然,你已經比一般人輕鬆很多了。但是,做到之後,並不代表你就沒有事了,因為你的內在還有恐懼的。有的部分,可能要等到你開悟,你可能才有辦法達到。一樣的概念,你在看佛法,你一定要整體看,而且要看到它的內涵。你不要有斷章取義的看法,或只用一句或一段。整體去看,你才更容易看懂,你才能夠掌握好其核心。

聞後思惟:你的心願意日趨於善嗎?

 

閱讀 407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