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曰:汝知否?佛性若常,更說什麼善惡諸法,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,
六祖大「師曰:汝知否?佛性若常,更說什麼善惡諸法,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,」這一段,很多學佛的人搞不清楚,覺得很不容易懂。如果按照文字來解釋,你會覺得有些卡。
在解釋之前,我先談一個概念:如果你認為佛性是無常,那你就是掉一邊;如果你認為佛性是常,你又掉一邊;接著,你又會再問:「佛性到底是常還是無常?」你這樣問,跟你之前的思維完全是一樣的。你一定要把佛性定義清楚,把它搞清楚。常與無常這兩個名詞,是誰發明的?是佛用他的智慧權巧方便為你而講的。但是,你卻在這兩個名詞當中尋找哪一個是正確的,這就是陷阱。比如,他是好人還是壞人?從這個角度來思維一定是錯的。比如,你是善良還是不善良?當你一直在想這個概念的時候,你會不知不覺掉入一個陷阱。比如,你問我:「師父,你是好人還是壞人?」我會問你:「你這麼問我,真正的意思是什麼?」
那一天,我跟一位同學去做僧服的地方拿我夏天的衣服。那位同學看到一個木魚,便問老闆:「老闆,這個木魚可不可以敲?」老闆說:「沒有關係,你可以敲。」我問同學:「你敲這個木魚要做什麼?」好玩是什麼心態?拿法器來玩嗎?他自己的內在覺得沒有什麼,其實他就是用這種態度來處世。如果他好奇,他又不是沒敲過。看到一個沒看過的東西,才可能會好奇。如果他想買,他可能會敲來看看好不好聽,但是他又不買。我們內在有很多狀態,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
同理,當別人問你話的時候,你要反問他。比如,那天有一個法師問我:「達觀法師,現在是誰在跟我講話?」我就問他:「法師,現在是誰在跟我問話?」但是我第二種回答方式就不一樣:「法師,你現在是用什麼心來問我這一句話?你是用誠懇的心嗎?還是用調戲我的心?還是用輕慢的心?還是用不屑的心?還是用恭敬心?」一般人不敢勇敢承認他是什麼心。那你問我這個幹嗎?有很多人,胡用亂用很多東西。當改天,有人用這種話問你的時候,你就要問他:「閣下,你現在問我是什麼心?」你要問他是他當下的心,而非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不可得。如果他說:「我就是隨便問問的。」這樣對人不是很不禮貌嗎?你要逼他講,他以後才察覺到,才不敢亂問。不然,他看到人就要去考別人。
我要講的還是心,即:你瞭解你的心嗎?不是只有你打坐的狀態,你才能夠覺性比較高,或是你清靜時覺性比較高,你平常卻察覺不到自己。此所謂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者非道。」你片刻都應該用心,如果你稍微閃失,你可能就會跌倒,就沒命;你可能被車子撞到;你可能會發生意外;你可能會惹來兇險。你只要稍為一念不慎,就會引起不測。我所講的並非危言聳聽,而是叫你片刻不能離開。
你平時並不那麼嚴謹,因為你覺得好像離不離開並不重要,好像沒有重大的事讓你產生警惕。那天新聞播報,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,小孩突然沖出去,就出事了。你一定要等到出事,才察覺到片刻不能失去嗎?你一定要等到事情發生嗎?沒有學習的人,縱使發生事情,他也不見得能夠從此吸取教訓。
聞後思惟:你能常常察覺到你失去覺性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