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 我亦無所得
師曰:汝今徹也,宜名志徹。徹禮謝而退。
「我今不施功」:佛性不是求來的,也不是修來的,是你悟就有,故「不施功」。佛性本來就存在,是你過去遺忘它了,你現在知道就好了。但是,這並非叫你懈怠,修行就是要隨緣。該做什麼,就做什麼。該讀書,要讀書;該靜坐,要靜坐;該工作,要工作;該待人接物,要待人接物;該睡覺,要去睡覺。他為什麼能夠「不施功」?因為他明白了,所以他能夠無為,能夠放下,所以當下「佛性而現前」。這叫本來面目現前,你看到你就是虛空,你看到本來無一物。因為你內在清淨,就在那個狀態,佛性就現前了。就像一個水波,它只要是清淨,就自然能看到山河大地。
「非師相授與」:雖然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,雖然聽聞佛所說的法,但是我的佛性不是外來的,並不是別人給我的。六祖叫我們去找內在的大善知識。雖然外在的善知識很重要,他是助緣。但是最主要還是在你自己。你從來都沒有失去過,所以也不是別人給你的。
「我亦無所得」,亦無所失。說失說得,本來就沒有這回事。說得,就是因為你有失的概念。但是你已經悟了,你自然說出無所得。並不因為你開悟,你就得到什麼,因為那是你本來具足的。原來我本來是這麼幸福快樂的人!幸福快樂不是從外面來的,而是你當下去發現到的。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讀禪宗經典?因為他一看到,就說:「啊,這個就是我想要的!」你想要什麼?你想要懶惰吧!不用修最好啊!你要修,那要怎麼修呢?你不執著就好了。不執著是要修還是不要修?你自己想。何必再創造一個概念互相矛盾呢?
你一定要相信有人可以刹那開悟,你也一定要相信我們忙了幾輩子也沒有開悟。那是有竅門的,只是你真懂它嗎?你若還執著,就代表你對真理沒有透徹。否則,你通達了,不用等,當下你就放下了。說是放下,亦是騙你,放下本來就是假名;說夢真實,亦是騙你,夢本來就是夢,哪有什麼真不真實的問題?夢醒不就好了嗎?不執著不就好了?說是這麼說,什麼時候做得到?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,我們是多生累劫這樣若。你看佛經經文,它有它的道理,而不是亂寫的。有人問:「奇怪,翻譯的人怎麼翻?就若七日就好了,為什麼要從若一日,若二日…?」它的意思是,有的人一天就開悟,有的人要兩天,有的人要三天……根器比較差的,要七天。你看我們超過多少天了?所以,你不要以為這樣翻譯很囉嗦,它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真的有人這樣就悟了。你看了《六祖壇經》,看看中國這麼多祖師大德、禪師,證明真的有人悟了。
六祖大「師曰:汝今徹也,宜名志徹。徹禮謝而退。」讀公案,就看你怎麼去讀。有時候,你會越讀越有信心;有時候,你會越讀越氣餒:「人家都這樣,就我沒有辦法。我不看了,我不是這塊料。」那你是哪塊料呢?「我還是老實就好。」你能夠老實得下去嗎?不要騙我!真理不徹,心要死很困難。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撿石頭,那不撿才不困難;如果你覺得你撿的是黃金,那你還是會執著的。好好體悟吧!一節課,你有所感動,有所感悟,其實就夠了。
聞後思惟:你能時時回歸你的赤子之心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