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同學對一個問題有所困惑:「我們對別人講話,是要講誠實的話,還是講善意的謊言?如果講謊話,對學佛之人、修行人,內在會覺得過意不去;如果講真話,往往會傷害很多人。」你先確定一個概念,以後就不難懂。如果你講誠實的話,但是你的結果是傷人;如果你講的不誠意,我們估且稱之為謊話,但是你的結果是助人或啟發人或救人,統稱就是幫助別人。是誠實和謊話這兩個問題比較重要,還是傷人、助人這兩個問題更重要呢?當然是後者。
講話的重點在於:你說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。如果老師叫你講話要誠實,你見到所有的人就很誠實地告訴他:「你很討厭,你差勁,你很沒有禮貌,你沒有修為,你沒有孝順父母,你不友愛兄弟姐妹,你沒有尊師重道,你沒有好好溫習功課……」那就是你不瞭解實話的內涵。
實話的目的,是教一個人真誠對待自己,培養自己的德性。如果你講實話傷人,這個實話就變成了壞話。法無定法,名詞也可以隨時改。比如:「師父在罵我。」「師父在教我。」這兩個名詞不太一樣,而師父講的話卻是一樣的。如果他覺得我在罵他,我教的那個話,對於他而言就叫做罵;如果他覺得我在教他,我罵的那個話,對於他來講就叫做教。這是他自己的認知,而非講的人的認知。
一般人常常掉入一個陷阱:「我一定對我孩子好,我一定是對我另一半好,我一定是對我學生好。」這都是他自己想的。你要看對方的感受,你要觀察他對你的回應,而不要活在一種很主觀的想法。先把謊話和誠實的話擺一邊,這就叫講話。講話,就叫做中性。切記,在談事情時,不要用積極、消極的概念。用中性的概念來談話,你很容易悟道。講話就是講話,但是講話所造成的結果是關鍵。一般人並沒有這樣去研究瞭解,他只是常常覺得很無奈。有時候他講的是真話,卻傷害到人;他講了善意的謊言,內在又過意不去。對與錯,自己也不知道,這樣何能問心無愧?何能心安理得?何能平常心呢?
你要靜下來,觀察你在說什麼,你在做什麼,你在想什麼。這些真是不簡單。假設你沒有用心觀察,你是很難以瞭解的。有的人只注重他的事業,有的人只注重他的家庭,有的人只注重金錢,學佛的人只注重佛法,卻很少有人注重他在講什麼話,因為他從來沒有把講話當成是一個話題。
話,就是你的心。你的心是無聲的話,你的話是有聲的心,故稱為心聲。你講什麼話,別人就會知道你的心;當別人講什麼話,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別人的心。所以,你當好好瞭解,你講話的重點,在於其作用。這個作用,並沒有定法,只要是適當的即可。就是因為如此,故才能隨緣應用,妙用無窮。
以後,不要再用「善意的謊言」這個名詞,而是要改作一種方便智慧,即:該怎麼說,就怎麼說。不可以用自己的角度,不可以自己認為怎麼樣,要看別人的反應,看對方是否受到你的幫助,你這樣才能夠更清楚。一個開悟的人,本來就很清楚他自己,也很清楚別人怎麼樣。你沒有開悟,就要看對方。如果你講的話,別人法喜充滿,那就是正確的。如果你講的都是佛說的,但是別人聽得打瞌睡,那就是無益的。
聞後思惟:你有用心與別人溝通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