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14 二月 2016 07:31

傳心法要講記-36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

恆河沙者,佛說是沙。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,沙亦不喜;牛羊蟲蟻踐踏而行,沙亦不怒;珍寶馨香,沙亦不貪;糞尿臭穢,沙亦不惡。此心,即無心之心。離一切相,眾生諸佛更無差別,但能無心,便是究竟。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,累劫修行終不成道,被三乘功行拘繫,不得解脫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恆河沙者,佛說是沙。印度有一條恆河,世尊常用這條河就近取材,做很多的譬喻,演說宇宙人生的真理。這裡講「佛說是沙」,這個「佛」指的是誰,指的就是你,指的是心,即心即佛。我們心中的塵垢,心中的念頭,比恒河沙的數量還多。恒河沙再多,它還是有形有相,我們心中的妄念卻是無形無相,如果以有形有相的角度要去清它,生生世世,三大阿僧祇劫,也沒辦法清完。但是說慢很慢,說快很快,因為它不是真實的。有的人從小到老,一直惡夢不斷,但它是真實的嗎?醒來不就好了。佛法的觀念就是這樣,不能覺悟的人,一輩子都不能覺悟;能覺悟的人,一念之間,就覺悟了。我們可以一輩子怨恨別人,也可以在剎那間消除這些怨恨。所以好好觀察自己吧!你的心到底發生什麼事?也就是為什麼用這樣的想法,看這個世間呢?為什麼用這樣的想法,來過你的一生呢?為什麼用這樣的想法,來讓自己每天不好過呢?我們真是莫名其妙,所以才叫顛倒無明的眾生。黃蘗禪師用恒河的沙,來描述我們的心念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,沙亦不喜;牛羊蟲蟻踐踏而行,沙亦不怒;這段是針對有情眾生而談,這段不用解釋,相信同學都知道,但是相信沒有人可以做得到。來上課,有的道理不是不懂,而是做不到,如何才能夠做到?今天就是要來談「我如何能做到?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如何能夠實踐?我談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,道德跟修行不太一樣,道德是遍所有的人都應該去遵循,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,不管要不要修行覺悟,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道德,就像大家不可違背社會當中善良的風氣,這是共通的基本道德。但是雖然遵循基本的道德,還是會有煩惱,還是會有痛苦,還是有生命的疑惑,還是有很多的無奈挫折,你的內心還是不安。雖然沒有違反道德,但是你的心還是不能平靜。所以遵循基本的道德沒辦法解脫煩惱。修行跟道德不一樣,但是修行人必然要遵守道德,遵守道德之後,還要學習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,讓自己痛苦止息,讓自己的煩惱永不再起。這是修行,這不是簡單的道德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很多同學講,他的家人朋友跟他這樣講:「做好人就好了,何必信宗教,信教也不要信得太迷。」他不知道如何回應。世間人講這話只符合道德,對更深的層面不了解,所以沒辦法解脫煩惱。那如何隨緣去度化別人呢?他不懂的概念,可以跟他提醒一下,讓他察覺到他的誤會。但是要點到為止,不要強迫別人。佛法是對真理的探討,是很理性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一般人對佛菩薩或天王,大都覺得他們是尊貴的人,但是對畜生道的眾生,像牛羊蟲蟻,會認為是卑賤的眾生。不是你現在學佛就不會有這種心態,大家真的可以平等心嗎?還沒辦法對不對?學佛要自知者明,自己內在是什麼心態,自己不要否認,比如我有過失我不否認,要改過,會學習。我們應該平等對別人,但我沒有能力做到,沒有關係,至少要知道觀念不正確,要去突破。每個人內在有一種障礙,那個障礙叫做我慢。縱使證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我慢還是存在,一直到證得四果我慢才能破,四果阿羅漢才做得到平等心。所以不要輕易說自己是一個很謙卑的人,你的慢心自己不知道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這個譬喻是說,那個沙子,不管是尊貴的人踩過,還是畜生道的牛羊蟲蟻踩過,沙本身有沒有感覺?沒有。有沒有反應?沒有。那這個在譬喻什麼?這個在譬喻「無心」,就是要學習無心。但是無心不是沒有感覺,而是不起分別之心,不會看到好的就心生歡喜,看到不好的就很生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珍寶馨香,沙亦不貪;糞尿臭穢,沙亦不惡。要念不「ㄨˋ」。這一段講的是無情的眾生,前面講的是有情的眾生。在「珍寶」旁邊寫「貴」,在「糞尿臭穢」旁邊寫「賤」,貴跟賤對應,前面是尊跟卑對應。人不是只對有情的會起分別,對無情的也會起分別。我常這麼講,大家都欣賞花開,不願意欣賞花謝。像現在楓葉正紅,櫻花正開,所以有人去奧萬大賞楓、賞櫻、賞梅,但是怎麼沒有人去賞落葉、賞落花呢?如果假日有空你真的去賞楓、賞櫻、賞梅,去賞完之後,再過個幾個月再去賞,這個意境應該是不太一樣的。但是很多人他們自己賦予他自己的情緒感情,就覺得落葉的時候好像很哀傷,落葉好像沒有什麼好看的。真的嗎?有時候我們去爬山走山路,山路如果都是柏油路不好看,都是泥土石頭路也不好看,但是你去走山路的時候,整個羊腸小徑都是落葉,有沒有覺得很古樸呢?不要帶著期待,比如現在還沒去日月潭,就抱著期待說,日月潭應該是什麼景色,還沒到清境,就想說清境應該是什麼景色。我們的心很奇怪,都一直預設一個立場,當那個事情跟你預想的一模一樣,其實就是不稀奇啊!但是萬一跟你預想的不一樣,又會覺得很失落,「早知道這麼難看,我就不來了,什麼都看不到!」我們的心是這種狀態。黃蘗禪師說,遇到好的東西,像珍寶或是你覺得很香的東西,你的心不起貪,對一些很臭的東西,你的心也不排斥。我就說這個跟道德無關,這個跟修行有關。你要怎麼做到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此心,即無心之心。黃蘗禪師的答案就是「無心」。心沒有這些分別,也沒有這些概念,只是一種本知,不是見聞覺知,是本知或是靈知。但是無心你做不到,所以我跟你說一個決竅,什麼決竅?觀無常!無心的意思就是我的內在不起分別,還沒大徹大悟的人沒有這個能耐,但如果你常觀無常的真理,一直觀、一直觀,慢慢就會相應「無心」了。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,那個變化就叫無常,這無常是真理。請你觀察無常,觀什麼無常呢?觀諸佛菩薩梵天這些尊貴人無常,觀牛羊蟲蟻這些辛苦的生命無常,觀珍寶熏香可愛之物無常,觀糞尿污穢的東西也是無常。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事實,就是無常。這個世界只要看得到的,想得到的,摸得到的,摸不到的,都一樣,盡是無常,盡是變化。一切無常!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變化的,這是真理,不用懷疑。如果你懷疑,可以觀察,看是不是這個樣子。確認這個真理,接著去練習這個真理,就會察覺到,很多的東西跟你過去的概念截然不同,可以體悟到以前沒有體悟過的東西,而且也可以獲得一種你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的平靜。我跟你講真話,肯下去練習的人就會知道,就知道這是真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離一切相,眾生諸佛更無差別,但能無心,便是究竟。之前同學問我「什麼是了義?什麼是不了義?」我說:「不能了解自己,那就不了義;究竟了解自己,那就是了義。」我按照我個人的體悟回答他,來呼應黃蘗禪師談這個概念,也就是說,你能夠徹底做到無心嗎?我再用一個概念來講,無心就是你的心已經沒有事,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其實這個就是無心。心中沒事不是叫你不做事,而是每天做事但是心中沒有事,心中沒有掛礙這些事。我常跟同學講,要孝順父母,但是你不用去擔心父母,要教養自己子女,但是不要牽掛你的子女。但是很多人對這個概念不容易理解,認為只要是有關係,必然就是有煩惱牽掛。真的有關係必然就有煩惱牽掛嗎?你跟我有沒有關係?「有」。你會掛礙我,擔心我嗎?你不會嘛!你只要固定禮拜三來學就好,你這樣就是好學生,你掛礙我不見得是好學生。你掛礙我,接著就想約束我。很多出家人到最後都被信徒綁架,到最後都是信徒在做主,不是法師在做主,為什麼?因為法師要做什麼都要靠信徒,法師雖然要大開法船,但沒有水船划不動,就被綁架。所以要保持中道,若即若離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這裡面講「離一切相」,就是不執著一切相,就是無相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」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《金剛經》到最後就講一個無常,有為法無常,無為法也是無常。「有」不可執,何況是「無」呢?所以眾生諸佛更無差別。還沒來學佛之前,你知道什麼叫眾生,什麼叫佛嗎?學佛之前你有分別心,但是學佛之後,分別更增分別,更增什麼分別?學佛以前知道都是人,只是分高貴跟卑賤,好人跟壞人,男人跟女人。結果學佛之後,還再多一個眾生跟佛的分別,越學分別心越重。現象界本來就不一樣,但不是叫你對它們不尊重。我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,男女可以平等嗎?男生跟女生,緣起現象的條件不一樣,生理、心理,體能、體力也不一樣,但無常是一樣的。電風扇跟冷氣機,它的緣起現象就是不一樣,但是你要善用它的功能,它們都是有用之物,所以是平等的。男跟女本來就不一樣,但是我們對男女都要平等尊重。當我們在講平等沒有差別相,並不代表現象一樣,現象絕對是不一樣的,包括雙胞胎都不一樣。學佛法之後要會用,要知道什麼是一樣,什麼是不一樣;要知道什麼是差別相,什麼是平等相。若不知道,學佛一定會越學越傻,為什麼?因為跟這個社會脫節,學到最後一定是這個樣子。其實這個概念我講過很多遍,我覺得你們都聽得懂,但在實際的生活應用上,很多同學遇到事情都處理得不好,這代表他的這個智慧不夠。平等是體,現象是差別。現象界差別不一樣,要善用它的差別作用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能無心,便是究竟,這八個字是頓悟的概念,能夠無心,直接了當,沒有次第,直接切入。但是大家很難有這種概念,為什麼?因為大家的概念都是邏輯的概念,邏輯的概念都是上下左右的概念,內外對應的概念,都是階梯式的概念。大家是這種概念,所以你們在看什麼東西,在探討什麼,包括你們的計劃,都不會離開這些邏輯。要跳脫這個概念,對一般人來講很困難,除非能夠相信這樣的理論。就像你要先能相信無常,才有機會去體悟無常,不相信就沒有機會;也像你能相信頓悟的概念,才有機會頓悟,不然,永遠一定要漸修,你一定要一步一步這樣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,累劫修行終不成道,被三乘功行拘繫,不得解脫。這句話對漸修的人當頭棒喝,就看你相不相信。「直下無心」是什麼意思呢?不執著,也不分別,也沒有心,就是沒有那些累積下來的概念。「直下」是什麼意思?當下。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活在當下?因為我們的心胡思亂想,一下子跑到過去,一下子跑到未來,一下子執著現在,心隨著各種境界不停地轉變。但是再怎麼變化,一定沒有離開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;再怎麼變化,它沒有離開這三種狀態。你應該靜下來,好好去思維你是不是這種狀態。站在一個老師的角度,我就是要講到你的心坎,也就是讓你發覺你心的狀態。不要光聽我講,要回歸你自己,你以前都是這種狀態,不管聽我的課多久,還是今天剛來聽都一樣,只要是人,心都是這種狀態。我們的心,歸類起來有三種狀態,第一種情形,就是回憶過去。回憶過去有兩種狀況,第一種狀況就是回憶過去美好的事,比如說第一次初戀啦!去過好的地方啦!或是過去發生什麼豐功偉業,有時候回想一下,自己會滿足一下,偶爾回憶一下過去所發生好的事情,這是第一種情形;第二種狀況就是回憶過去一些不堪的事,比如過去被人家傷害,過去內心很深的陰影,或是自己曾經出糗的事情。不要停留在回憶不好的過去,那可以停留在回憶好的過去嗎?好的過去也不停留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有一種人,陷得更深,不只是回憶過去,根本就是停留在過去。有很多人配偶往生時,一直活在配偶還在世的哀痛裡,你去看望他,他就哭哭啼啼一直講、一直講,在配偶往生的家屬身上,常常會看到這一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種情形,跟老人家在一起,會看到他就是一直談過去,永遠都是活在過去,過去那一段已經跟你講過N遍了,還是繼續講。像我現在住的那個地方,有一個人每次遇到我,就一直說:「師父,你知道我以前多好過嗎?」每次遇到他,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講這個,才六十幾歲而已。你跟他講:「你講過了,不要再講了。」沒有用,那個意識形態就是一直停留在過去。你偶爾回憶過去,但不要一直停留在過去,如果你一直停留在過去,我看釋迦牟尼佛要救你也很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種情形更糟糕,是專門被人家騙的,就是一直想要去了解前世。因為有這種似是而非的概念,難怪才有專門騙人的市場。別人跟你講,要解決這輩子的問題,一定要先把前世的結打開。很多人覺得這個很有道理,所以就花錢去算,有的人還參加課程上課,上完課回來後跟你講:「你知道嗎,我上輩子就是當什麼」。要破這個概念很簡單,只要有人跟你談這個問題,你就問他:「只有上輩子而已嗎?那你上上輩子當什麼?」江湖術士要騙你的錢一定要研究「答客問」,做業務的都用這一套「你怎麼問,他就怎麼回答」。他會跟你說:「最嚴重就是上輩子,影響你最深的就是上輩子。」你被這種似是而非的概念騙得團團轉。過去你是什麼人都不重要,今天來聽課你是什麼人也不重要,難道要聽我的課,我要先知道你是什麼人嗎?應該先改變你的想法,才能改變你的心態,才能改變你的個性跟行為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過去你是什麼人就過去了,接下來你是什麼人比較重要,因為現在看的就是接下來。那既然過去的不談了,有的人就執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,執著現在的家庭、事業、名聲,執著現在的學識。另外有的人怎麼說?「我現在這樣過得不錯啦!這樣就好了。」執著停留在這個現狀。其他的人想擴大現在,比如有事業的人希望他的事業做的更大,有團體的人希望他的團體更加茁壯,他想要擴大現狀。擴大現狀是人類內在一個基本慾望,這種慾望總是蠢蠢欲動。那個蠢蠢欲動也真的很蠢,因為總是認為現在的自己還不夠好,不能夠接受現在的自己,沒辦法珍惜現有的一切,所以接下來他一定要離開自己,離開現在跑去哪裡?我問給你看:「你現在是不是佛?」你看又開始在想了。「你現在開悟了嗎?」「還沒」。什麼時候才開悟?「不知道」。當我在問你說什麼時候開悟,你知道有一種情況會發生嗎?換你反問我這個問題,我示範給你看。「請問師父,你什麼時候開悟?」我本來沒有開悟,你問的當下我終於明白了。這個概念很深,這個概念沒有消除,幾乎是沒辦法頓悟的,為什麼?因為你會把你的期待,你的希望,寄託於未來的那一點,哪一點?你不知道的那一點。這個期待未來是一個很深的陷阱,相當深、相當深的陷阱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講一句真話,你的修行我會這樣問你,怎麼會將你的希望寄託於下一秒鐘呢?怎麼可以將你自己的生命交給下一秒鐘呢?怎麼會這樣對待你自己呢?不會覺得這樣是很不保險的事情嗎?一直把你自己的希望寄託於一個你看不到的東西。如果叫我交給看不到的東西,我不放心,我不敢,所以我不會交給我看不到的,我會交給我看得到的,無常我現在就看得到,所以我會把它交給無常,但我不會把它交給未來。交給未來是什麼?比如別人跟你講你未來會怎麼樣,第一、跟你講的人沒看到,第二、你自己也不知道。那你現在看到什麼呢?所以修行人假設沒辦法把握當下,我現在講的當下指的是我們看得到的,我現在講的無常,是同學你們都看得到無常。你們沒有人會說:「師父,我看不到無常!」你看得到,那你為什麼還要有一個期待未來的未來心呢?你為什麼有這個概念呢?有這個概念的人,一定沒有辦法活在當下,根本沒辦法活在當下。再來,其實大家在恐懼未來,恐懼的來源從哪裡來?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。所以你不是期待未來,就是恐懼未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鼓勵人說「明天會更好」,但這是方便不是真理,明天真的會更好?昨天無常,今天無常,明天還不是無常,那為什麼不把握今天,卻期待明天呢?你的概念掉入陷阱你沒察覺到。有很多人都把他的成功寄託在未來,把他的成佛也寄託在未來,這樣的概念是否正確,自己靜靜地省思省思,可以這個樣子嗎?我常這麼講,把它丟給未來,這樣做太危險了吧!也太冒險了吧!這樣做也違反佛說的道理,佛說未來心不可得,不可寄託在虛妄的未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有的人雖然說他不期待未來,他潛意識是期待;有的人表面上天不怕地不怕,你問他死了怎麼辦?他跟你講:「死就死了,哪有什麼好怕的。」那是隨便講的,他潛意識還是恐懼未來,因為還沒遇到,還沒發生,不了解,所以就不想它,不管它了,就放任。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,這樣的人往往失去因果概念。我現在講的,去察覺你的內心世界有沒有掉入這個陷阱,自己去看看。這都不是活在當下!當下不可以解釋成現在,為什麼?因為「啪!」就過了,現在在哪裡?現在根本不可得。比如說現在是九點零一秒,我講完就是零二秒,零一秒在哪裡呢?二秒講完就三秒了。所以現在是什麼東西?現在抓也抓不住啊!怎麼可以把當下解釋作現在呢?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當下不屬於過去,不屬於現在,亦不屬於未來。那麼當下是什麼意思?當下只有無常這件事正在發生。等一下打坐的時候,還想要想什麼嗎?需要再想什麼嗎?等一下打坐的時候,什麼東西都不要想,只要活在當下,當下就是不斷地變化,只有這件事,沒有其它的事,打坐只是證明這個事情就好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上個禮拜講過,不用刻意去觀察什麼,當你把眼睛閉下來的時候,會察覺到你在呼吸,當眼睛閉著的時候,不用找呼吸,呼吸會直接找你。眼睛閉著的時候你會感覺,你在一呼一吸,是很強烈的,可以看到你的呼吸一直在變化。然後,你就是活在當下,看當下發生什麼事情,看當下是不是只有無常而已,只有這件事情在發生。當下只有你的呼吸在一呼一吸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雖然在觀察你的呼吸,只是靜靜地觀察無常,但事實上可以聽到車子的聲音,聽到電冰箱馬達運轉的聲音,還有別人在講話的聲音,當然,還聽到放屁的聲音,問題是,我們還是很靜地去觀察自己在呼吸。有時候有比較強烈的聲音,沒關係,我們的心會注意到那邊去,我已經講過了,心本來就是沒有局限的,你讓它很自然地去察覺到,所察覺的一切都是無常的。先確認,而不要覺得說,我跑掉了,不要這個概念。只是確認無常,綜觀身心世界所有的一切,不管強不強烈,都是無常。本來在觀察呼吸,突然外面聲音很大,也不用拉來拉去,知道無常就好,那也不要刻意去看呼吸,它自然會讓你看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無常是它自然會讓我看,不用我去看它,它自然會讓我看,因為我的心遍一切處。當起心刻意的時候,有時候會拉扯了解嗎?直接了當就是以無為契入無為,用這樣的方式,心不可刻意想要怎麼樣。心起離開了,不需要再拉回來,多此一舉,知道離開也印證無常啊!這就代表你就是沒辦法這個樣子嘛!就是這樣去觀察,這個概念讓自己很輕鬆,很自然,不要生起拉扯刻意的概念,或是有為的概念。有的人的修法是作意的,是刻意的,要這樣修的人也可以,但是根據我的經驗,你可以不用這個樣子。

閱讀 2789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