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20 二月 2016 06:00

傳心法要講記-38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長短得無心乃住,更無可修可證,實無所得,真實不虛。一念而得,與十地而得者,功用恰齊,更無深淺,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長短得無心乃住,這句話很重要,尤其「得無心乃住」是很重要的概念。這裡講的長短,是指修行的時間。有的人學佛很久了,也努力修了很久,卻修不出什麼東西來。學佛不等於修行,有的人對佛教很虔誠,但是不懂得修行,不懂得瞭解自己,不懂得瞭解真理,也不懂得改變自己。如果修行不從瞭解自己,瞭解真理下手,可能是一個虔誠值得鼓勵的佛教徒,但不是修行人。多生累劫以來,你修了多久沒人知道,以這一輩子來說,有的人從小就吃素,或是從小就在佛教家庭長大,一直到往生,已經修了四五十年了。但是會修行嗎?不見得會修行。很多老菩薩只要是寺院有活動就參加,把參加宗教活動當成一種修行,不瞭解佛教真實的教義,所以一輩子不知道如何真正去修行。當然,這種虔誠精神很令人稱許,是我們要學習的,但是學佛是學智慧,不是傻傻地修,傻傻地修不要解釋成老實修行,老實修行是知道我在做什麼。而傻傻地修的意思,就是不會修,修錯了! 

            修行成就的時間長短,關鍵是在哪裡呢?關鍵就在這五個字:「得無心乃住」。黃蘗禪師的意思是說,學佛修道,要證得無心才算成就,這個無心就是清淨心,就是沒有妄想,沒有執著,沒有貪嗔癡,沒有貢高我慢,是本來那一顆清淨的心。「乃住」,這個「住」是安住,這個「住」不是執著,有時候「住」解釋作執著,這裡的「住」解釋作安住,就是安心。你說慧可不會修行嗎?他還沒有出家之前就精通儒、釋、道,很有學問。古時候的出家人,不管是儒道或是諸子百家,甚至老、莊、周易,都很精通。慧可這麼有學問的人,他出家,自己又修了很多年,心都還不能安。所以學問跟修行不相干,關鍵是,我們的心能安住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,是不是我的書,尤其是佛法讀得不夠多?或是說,是不是不夠精進?有的人很精進,一天誦法華經或楞嚴經一部,這種大部的經典,一天誦完一部要花五六個小時。又有人覺得說,是不是業障很重?所以拜佛或是拜經典,一天要拜好幾個小時;而有的學禪的人,每天花很長的時間,坐在蒲團上精進地打坐,但是不見得能安心哪!像這麼認真讀經修行的人,別人看到了都會讚歎,但是他永遠沒辦法欺騙自己,因為他還沒法安心哪!為什麼?他不認識自己。你今天已經安心了嗎?「不安心」。為什麼不安心?是不是錢收太多,但是工作隨便做?還是跟別人吵架,跟別人爭辯?「都沒有」。不然為什麼不安心?「總是覺得不踏實啊!」我現在問的這句話很簡單,只問你說:「你今天安心嗎?」不管你還在上班,或是已經退休,不管今天認為你有修,所謂有修就是說,認為今天有做功課啦!或是說今天比較忙,所以今天沒有做功課,這四類人,不管是哪一類人,今天過得很心安的同學請舉手?學佛的道理很簡單,只要問你的心就好了,其它的東西都不用問。也就是說,學了老半天,心還是不安;修了老半天,心還是不安;懂這麼多,心還是不安;或是說,佛法的觀念、真理,已經懂了,為什麼心還是不安,為什麼?其實所有的不安,只要回歸自己,馬上就會touch到你的心,能夠這樣回歸touch自己心的人,要進入修行,他的方向就很清楚。但是不從這個角度來回歸touch自己心的人,儘管長時間很努力的修,也沒有辦法得「無心乃住」,也就是說沒辦法安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今天你們都心不安,我也自首啦!今天來為你們上課我也心不安。有沒有人要問我,為什麼我心也不安?你們聽不懂啊!怎麼講你們都聽不懂,所以我越來越懷疑自己,我適合當老師,或是當法師嗎?表面上這句話像是在跟你們開玩笑,其實也是講真話。所以今天來學佛法,要在佛法當中得到利益,從這個角度回歸自己,方向就很清楚,根本不用懷疑這樣修是錯嗎?這樣學是對嗎?至少看到自己心不安。學佛也不要想以後要怎麼樣,應該活在當下,現在心不安,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過去曾經說過,我說一個剛出社會的人,如果他在職場上第一次遇到的老闆或主管,就是一個好的老闆或主管,那麼這對他未來在職場上的工作表現,會有很大的啟示跟幫助。一樣的道理,剛開始踏進佛門所遇到的老師或法師,對你一輩子學佛方向的影響也很大。很多學佛的人只要一天沒做修行的功課,那天心就不安,做了功課心就安一點。請問你,今天有沒有誦《地藏經》?「沒有」。過去有沒有誦?「有」。過去誦完《地藏經》迴向之後,有沒有覺得業障少一點?「會有這種想法」。有的人誦完《金剛經》之後,他感覺智慧好像增加一點,誦完《地藏經》之後他感覺業障減少一點。真的嗎?如何每天少業障,增智慧?每天諸惡莫作,業障自然就少,每天眾善奉行,亦不執著善行,智慧自然增加。諸惡莫作的話,心自然就會比較安,沒有那個因,就沒有那個業障,智慧自然就會增加。所以修行說它簡單嘛!也很簡單!但是你做得到嗎?諸惡莫作你做的到嗎?今天心不安就代表內心世界不踏實,有所愧疚。但是也不要以為你就做不到,六祖講一句話:「只見己過,不見人非,內調心性,外敬他人」,這十六個字就把修行講完了。不管別人做得怎麼樣,你還是禮敬他人。眾生是佛啊!所以我們應該禮敬諸佛。這樣的人自然就會消業障,自然就會增智慧,因為他就是面對他自己而已。剛才已經很清楚告訴你,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修,怎麼悟。如果能這樣修,就能在短時間內得「無心乃住」。但是如果不能這樣修,花一輩子的時間,還是沒辦法安心的。我們今天學佛,先不必說是否對得起佛,或是是否對得起你師父的教導,學佛原則上是自己的事,是對得起你自己嗎?要長時間或短時間成就,那就看能不能明白佛法的核心,看能不能直接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每個當下,不離開你的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每個當下不離開你的心,表面上很簡單,其實不是那麼簡單。我們與人相處,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問題,什麼問題?就是絕大部分人時時刻刻都沒在看自己,而是時時刻刻在看別人。我們常講修行、修行,修行是修正自己,不是修理別人,你時時刻刻看到別人的缺點就可以修理別人,但是我們學佛是要修正自己。以前沒學佛,還不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,學佛之後,每個人的身口意,起心動念,他的缺點你更容易看得出來。我剛才談的這一段,還不會的舉手?「聽是聽懂,但是有時候心不乖」。我現在請問你,你現在除了上班之外,平常都在做什麼?「環境髒了就打掃,心裏髒了就反省」。上班的時候在做什麼?「上班就專心上班」。專心上班有沒有怪老闆,有沒有怪同事,有沒有怪今年沒有年終?「會啊!」所以雖然專心上班,以為就沒有在造業哦!還是繼續造業,雖然專心上班,內心也是有很多抱怨啊!所以我說每個當下不離開你的心,真的很不容易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不要以為學佛的人,大家都懂得這樣修,雖然很多人每天在聽電視弘法,常聽到法師說,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,雖然你每天在聽,但是當你在誦經,在做功課,還是沒在做功課,你知道你的心那個時候是在幹嘛?我雖然還沒辦法達到安心,但是我時時刻刻看到我心不安。所以不要連你心不安都不知道啦!很多人連自己心不安都不知道。問他為什麼心不安?他跟你回答:「因為今天比較忙,早課忘記做,所以心不安。」心不安,做早課也是沒有意義啦!如果心很安,沒做早課還是修行人。所以關鍵不在做什麼?關鍵在有沒有看到你的心,你的心是安還是不安? 

            很多人以為修行就像到7-11買東西,買多一點然後累積點數就可以換Hello—kitty。你修行是在累積點數嗎?很多人修行人都是用這樣的概念在修行。不是要累積什麼啦!不要用那個概念修行,雖然因果絲毫不爽,但是悟道要活在當下!能夠真正明白這樣的概念,就知道黃蘗禪師到底在講什麼,就能在短時間內「得無心乃住」。不明白這樣概念的人,修行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,長到什麼程度?長到有人點醒他,點醒他說,你修行的知見不正確,醒了之後,要契入就快了。我再用一個更白話的說法來講,也就是說每天有沒有心安理得的在生活?如果有,那我可以告訴你,即使你現在不悟,也即將悟了;但如果每天沒辦法心安理得的過日子,這代表離道還很遠,甚至已經背道而馳了。從心的角度來看自己,一切是很清楚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更無可修可證,實無所得,真實不虛。《金剛經》也有一句話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這句話不要誤會,當你還沒辦法達到無心的時候,還需要可修,還需要法。因為還沒辦法無心,所以世尊慈悲,開示八萬四千法門,讓你透過這些法門漸漸安心。但是一定要透過這些法門才能安心嗎?沒有方法也是一種方法。我常這麼說,如果釋迦牟尼佛現在還活著的話,對中國禪宗祖師一定會大大地讚歎。印度的佛法傳來中國,融合中國的儒道的思想,轉成中國的佛法,而佛法還沒有來到中國之前,中國人的思想層次、根器原本就很高。中國有兩個法門,一個是參禪;一個是念佛。佛陀那個時代,這兩個法門幾乎很少人用,甚至沒有人在用。太虛大師讚歎說,中國佛教的特色在於禪,就代表連世尊那個時代都很少用中國禪宗的方法接引眾生。在原始佛教時代,世尊大概都是用四念處、安那般那這樣的方法接引眾生。禪門為無門,那這樣的法是什麼法呢?我們看一段對話你就會知道。印宗問六祖大師說:「五祖弘忍和尚是以何法傳授呢?」六祖回答:「唯論見性,不論禪定解脫。」這就是中國禪宗的特質。見性是見什麼性?見你生命的本質。生命的本質是什麼?那一顆清淨心。那顆清淨心是什麼?良知良能,就是我剛才問你,有沒有心安理得啦!如果天天日子過得心安理得,就會修行了;如果天天心不安,理不得,怎麼修行,怎麼折騰,都折騰不來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什麼叫「更無可修」呢?其實《心經》講得最清楚,整篇都在講這個。我從《心經》的角度來跟各位分享「更無可修」。從它的重點來說。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。」是說無五蘊,其實就是無我的意思。五蘊就是身心,就是我們認為的自己,要去找一個自己,找不到,身心了不可得。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這叫六根,是自己身體;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這叫六塵,是外面的世界;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。根、塵、識,這三個假設沒有接觸,何來緣起的十八界呢?哪來的五蘊呢?哪來一個我呢?哪來的一個我所呢?哪來這個世界呢?我們現在都錯覺有一個「我」,有一個我所擁有的,接著錯覺有一個外面的這個世界,那都是根、塵、識互為因緣所產生的錯覺。因為是錯覺,所以《心經》說無五蘊,無十八界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」有沒有無明?不明白就有。如果沒有一個我,怎麼會有一個我在無明呢?所以《心經》要會讀,它一開始就說無五蘊,其實就是無我的意思。無我,自然就無無明嘛!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人在起無明,那既然沒有一個人在起無明,那要不要滅無明?也不用嘛!所以「亦無無明盡」。那既然無我了,會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嗎?所以接著說「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」。能夠明白前面那個問題不可得,後面這些問題都是不成立的,沒有一個法可以成立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無苦集滅道」,無我,苦從何來呢?既然沒有苦集,又何必滅道呢?所以「無苦集滅道」。「無智亦無得」,沒有愚癡,需要智慧嗎?大家現在在求智慧,就代表自己很愚癡,所以才要求智慧。「無我」誰得到什麼?那不就「無得」嗎?無色受想行識五蘊,身心了不可得;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,也不要認為有個東西是實有的。《心經》最後做一個結論「以無所得故」,這句話就是在總結我剛才前面所講的。如果能夠明白這樣的概念,才能「心無掛礙」,才能「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」,徹底解脫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心為什麼不安?因為我們覺得很多的東西「有」,讓我們的心不安,但是有沒有仔細想過,到底是什麼東西「有」讓你心不安。覺得今天被人家欺負了,你的自尊心「有」受損了,所以心不安。但是你今天欺負別人,心就安嗎?心也不安。為什麼?潛意識害怕別人對你報復。今天很認真地修行,所以覺得心很安,那我問你,今天很認真地修行,有得到什麼?真的有個東西得到嗎?反之,今天因為因緣條件不足,今天不能好好修行,所以心很不安,這個不安「有」在哪裡?以世間法的概念,覺得今天過得很充實,所以心很安,而今天什麼都沒做,過得很虛浮,所以心不安。停留在世間法得失有無的概念,這樣的修行概念是否正確呢?是究竟了意之法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如果買房子買到一幢凶宅,凶宅到底是凶還是吉,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。可以不想嗎?如果沒辦法不想,這時候怎麼辦?兩條路,第一條路,既然沒辦法不想,那我就教你對治的方法;第二條路,直接去突破這個問題,這不是對治,是領悟。舉個例子,心中有恐懼是念阿彌陀佛比較有用,還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,或者是念地藏王菩薩比較有用?這叫對治。但是如何根本去解決恐懼這個問題呢?這要自己領悟。對治的東西八萬四千法門都有,任何一法都可以,如果覺得念這三尊都沒用,也可以請茅山道士。不過我跟你講,就直接不要住就好,不用那麼折騰。所謂對治的意思就是暫時可以壓伏,但是沒辦法根本解決你的問題。你的問題就是你的障礙,你的障礙就是你的迷惑,你的迷惑就是你的無明,就是那一顆不安的心,那顆心時時刻刻在那裏一直想、一直想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那怎麼樣才能平靜呢?如果要用對治的,注意力就擺在苦集滅道,就慢慢分析,然後透過八正道,直到有一天,才熄滅你的痛苦;但是如果是從直接領悟下手,就從「無色受想行識」這邊開始領悟。下手切入的角度不同,沒有對跟錯,是根器的問題。但是我們現在都活在哪一種狀態?我們現在都活在可修可證的狀態,也就是存在一種「有」的狀態。我們並不否認那個「有」,而是說在修行當中,能夠領悟那個緣起空的道理嗎?要懂得重點,要懂得對症下藥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「實無所得,真實不虛」。我們以禪宗的角度談一種概念,比如畫一個圓圈代表真心,經典常說:「你是被塵沙無明覆蓋你的真心,當有一天雲開見日的時候,就可以見你的真如本性。」我的建議是不用這樣多此一舉,為什麼不用多此一舉?以上所畫的這些東西是真還是妄?妄。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真的,只要確認它不是真的,當下就能夠契入清淨本心,你只要確認。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確認呢?我們現在都被自己騙!被自己的什麼騙?妄心。我們都被自己的妄心騙,從以前到現在妄心一直在騙我們。有沒有看到你的心在騙你,我們的心在玩一場遊戲,這遊戲把我們騙得團團轉。假設沒有能力看到你的妄心在玩遊戲,那要契入本心是沒有機會的。剛才各位在打坐,我說要觀無常,無常跟我現在講的,其實只是名詞不同而已。從出生到現在學佛,你的心繼續在騙你,騙你什麼呢?騙你說我現在很煩,現在很亂,所以我想要來學佛,想要得到一個清淨;然後騙說你很窩囊,很沒出息;然後又騙說這個世間的人很可惡,很糟糕。它一直騙,假設沒有能力看到它一直在騙你,你要修行很困難。我現在舉個例子,譬如它現在騙你說,你現在心很不清凈,很懦弱;然後另外一個心又會告訴你,你要學堅強,要學果決,你要學大丈夫,要學智者少言少慮。這兩個概念都是你的心生起的,一個說你不好,另外一股力量叫你要振作。一樣的道理,你有修嗎?「沒有」。想不想修?「想」。你看,他的心騙他沒有修,他的心又叫他要趕快修。我講這個概念,你們在打坐的時候會察覺到,被你的心騙得團團轉,你的心從頭到尾都在騙你,一輩子都被它騙。你能生起智慧眼,一眼看穿這個耍猴的把戲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如果覺得真的有那個妄,當然就要除那個妄,所以修得累不累?累。妄是你起的,除那個妄的方法也是你去找的,何不當下瞭解,一眼把它看穿。只要一眼把它看穿,我就恭喜你啦!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」。這個概念比較難懂,所以我才教你觀無常,觀無常比較好懂。「師父,請問你能一眼把它看穿嗎?」你現在一問,就變兩眼看穿,因為你載眼鏡,你現在就四眼看穿,這樣知道嗎?剛剛我們有一個同學問師父說:「師父,你今天心安嗎?」我都自首啦!我說:「我今天心也不安」,因為我每次講你們都聽不懂,所以我心很不安。「所以師父所說的不安是因為我們?」不是。是我自己的事,跟你們沒有關係,所以各自回去安心,長短看自己啦!這樣瞭解嗎?各人的心要自己去安。如果我跟你講我安心了,你就能安的話,我就會說我安心了,我就會這樣說,知道嗎?我只是告訴你,我沒有吃藥。我們的心一直告訴我們說我們生病了,所以我們需要看醫生,我們需要吃藥。剛開始可不可以看醫生?剛開始可以看醫生。但是有時候醫生會告訴我們真話,他會告訴我們:「大德,你真的沒有病!」但是我們這個小德就會跟醫生說:「我怎麼會沒病?」所以醫生只好跟你說:「好吧!如果不開藥你睡不著,那我就開藥讓你回去用。」那你說是真藥,還是假藥?這樣聽懂了嗎?所以黃蘗禪師講說「實無所得,真實不虛。」修行不是得到什麼,不要覺得我們得到什麼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一念而得,與十地而得者,功用恰齊,更無深淺,祇是歷劫枉受辛勤耳。這種觀念,有的人可以認同,有的人不能認同。「恰齊」是一樣的意思,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凡夫,現在一念悟到無心,跟十地菩薩悟到無心,這一顆清淨的心是一樣的。「更無深淺」,一般人的概念認為,十地菩薩一定是悟的比較深,凡夫一定悟的比較淺,那我現在請教各位,現在有一個董事長,他辛苦了一輩子,當有一天,驀然回首,才領悟到什麼叫做幸福,然後跟一個剛出社會的貧窮小夥子,他遇到有人跟他開導,當下就領悟到幸福,假設幸福只有一個,那他們領悟的那個幸福,其實是一樣,還是不一樣?一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自己體悟,覺得一樣,就拿去用,如果覺得不一樣,那悟到無心之後,再慢慢修到十地菩薩。前面講過,有的人是長時乃得無心,有的人是短時即得無心,有的人修到三大阿僧祇劫才證得,那有的人一念之間就證得,但是最後證得的內容「實無所得」,都是一樣的。所以黃蘗禪師講,修那麼久,是多辛苦而已啊!要到臺北去,可以直接到達,你要從恆春開始繞,繞到花蓮、宜蘭、基隆,繞了一大圈,然後再回臺北也可以,只是比較辛苦啦!黃蘗禪師講的概念,想要學他的法,自己知見要能相應,能相應就按照這樣修。假設不能相應,合掌令歡喜,各有各的因緣。今天的重點就是告訴各位:「得無心乃住」,修行是從這個核心開始來談。

 

閱讀 245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21 二月 2016 20:42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